農產品連接農村和城市的兩端,其流通變革和發展進程影響著全國的千家萬戶,而年年層出不窮的“農產品滯銷”像是箍在鮮活農產品產銷銜接上的緊箍咒。近日,中國農產品大數據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發布了《2014年農產品大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隨后聯盟專家接受記者采訪并從農業電商從業者、區域發展水平差異、農產品線上供應頻次、農產品價格及線下交易活躍程度等方面對《報告》進行了解讀。
《報告》指出,農產品價格超出預期的波動、信息渠道不暢等都可能是農產品被重點關注的原因。
據了解,2014年生豬養殖普遍出現虧損,大蔥滯銷頻發,棉花價格下跌幅度較大,玉米、肉牛、肉羊價格總體走弱,雞蛋和生姜價格一度高漲成“土豪”。因2013年暖冬及消費低迷,獺兔制品滯銷,2014年全年價格持續低位運行。
聯盟研究員蔡先峰表示,掌握區域農產品在產地與銷地之間的流轉規律,引導產銷流向,不僅能做到合理配置資源,而且可以科學指導種養殖規模,最大程度提升農產品區域化供應水平,提高經濟效益。
“農業電商化是對傳統農業的變革,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手。”聯盟負責人李金玲認為,農業電商發展速度與網絡覆蓋率、智能手機普及率、電子商務推廣強度、農業規模效應水平等諸多因素有關。一般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其農業電商化水平越高。
據悉,山東、廣東、河南三省用戶最多,其農業電子商務的使用頻率和意識也最高,三省占比分別為13.87%、9.86%、7.46%,占全國的1/3。山東、河南是農業大省,廣東是中國歷史上商品性農業最早發展的地區。緊隨其后是河北、江蘇、黑龍江、遼寧等省,青海、西藏和寧夏等邊遠地區則發展比較慢。“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應該通過農產品電子商務,掃除農產品流通不暢、市場信息不對等的障礙,推動地區農業發展,為農民穩定增收提供保障。”蔡先峰說。
數據還反映,農業電商從業者、關注群體主要是中青年,30—39歲、40—49歲、50—59歲三個年齡段群體中,農業電商相關的網民占比較互聯網高。李金玲認為,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農業電商化促進了互聯網在“大齡”網民群體中的普及。而占比超四成的10—19歲年輕網民,他們是新生代,懂互聯網,文化水平高,將成為農業電商發展的堅強后盾。
“期望通過大數據的挖掘、分析和應用,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流通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李金玲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中國農產品大數據聯盟于2014年10月29日由北京一人一畝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在京聯合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