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這兩天的微信朋友圈,最熱的話題不是什么心靈雞湯,而是廣告。微信的朋友圈廣告,據說針對不同收入的人群推送了不同的廣告,一時成了身份和地位的標識被熱議。
自打小廣告從電線桿紛紛挪到互聯網、電話、手機短信中以后,小伙伴們還從來沒有像這一天這樣渴望過被廣告騷擾。有人被寶馬車廣告砸中,忙不迭地在朋友圈里炫耀;有人被手機廣告砸中,沒找到成功人士的榮耀,好歹也抓住了所謂的中產的尾巴。有人抱著富豪的稱號滿意而歸,也有人為屌絲的名份憤憤不平。什么都沒有、如我一樣傻傻等了半天也沒等到的人,只好在朋友圈里干嚎:不管什么都給我來點,別不理我。
當微信深沉地玩著靜默時,網友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把玩著微信的嫌貧愛富,力證自己的消費能力。屌絲也是有尊嚴的,既然尊嚴是在朋友圈里丟的,人人都希望在朋友圈里找回來。
可顯然這些廣告的本意就在于區分不同的人群。大數據的意義就在于定點推送,你要牛奶就推送牛奶,你不是寶馬的消費群體,廣告占據你的視線也是一種困擾。廣種薄收并不是大數據的要領。大數據時代,披著羊皮的狼和披著狼皮的羊都失去了偽裝的意義,某種程度上說,我們都在裸奔,衣服能騙人,口水也能騙人,但數據是不會騙人的。你每一次購物舉動,每花的一分錢,每逛的一個網站都會留下足跡。被歸類定位的感覺可能不好受,但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它倒是體現出了自己準確高效的獨特價值。
很多人痛罵騰訊的嫌貧愛富——你考慮過我們的感受嗎,你在意過我們的奮斗嗎?不知道,微信是以什么標準劃分它的廣告客戶群的,微信的這種做法到底是大數據,還是人為地劃分三六九等也值得討論。但就大數據的意義而言,它只是一種商業模式,本身并不帶有倫理色彩。這跟好車和國民車、精品商店和平價超市的共存不是在拷問社會公平的道理一樣。消費能力和消費習慣都是客觀事實,那么根據這些數據作出的消費傾向推斷自然具有參考價值。
其實,微信要向誰推什么樣的廣告那是它的事,只要合法合規,被推的人沒意見,公眾犯不著著這個急。但當這種定點投放對應著社會里的三六九等時,這個事就變味了。大數據會不會變成一種身份標識?某種程度上說會的??茖W的進步,受益的人群是不同的。有些人如魚得水,大數據把去哪兒玩去哪消費都告訴了你,衣食住行無微不至,而有些人一輩子不上網購物不玩微信微博,自然也體會不到這些互聯網企業帶來的好處。
但仔細想想,這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游山玩水里有大數據,衣食住行里同樣也有大數據。開寶馬有開寶馬的樂趣,喝可樂也有喝可樂的滋味,大數據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一種參考,作出最終決定仍然是你自己。市場的事還是多讓市場自己說話,別輕易給大數據扣上“嫌貧愛富“的帽子,只要別在人前炫耀,別把我的個人隱私四處張揚,怎么生活都與別人無關。
我想,對第一個立志于大數據解決公眾生活問題的公司而言,大數據是個好東西,但也別掉進去出不來了,在數據沒有更詳細的情況下盲目地區分客戶群,對自己未必是好事。就因為人家沒用微信買過東西,沒在微信支付上留下足跡,你就盲目給出識別結論,這其實是自絕于市場。從根本上說,世界的豐富多彩并不是大數據能概括的,不能盲目迷信,畫地為牢恰恰有悖于互聯網精神。
D1Net評論:
其實,市場的事還是多讓市場自己說話,別輕易給大數據扣上“嫌貧愛富“的帽子,只要別在人前炫耀,別把我的個人隱私四處張揚,怎么生活都與別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