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開放知識基金會最新排名,全球97個國家地區政府數據開放程度,中國大陸從57名一舉跳到了36名。亞洲周刊評論道,“大數據”已被視為進步社會的“基礎建設”,這是中國大陸急起直追的原因,這項開放政府的排名根據包括財收預算、稅金使用、污染統計資料等資料開放程度。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中文網12月28日報道稱,像糧食規劃,中國統計局就透露兩年前開始直接采用遙感衛星技術來收集資訊,再通過圖像識別,讓所有耕地標識出來,把每一地區耕地網格化后,對網格耕地抽樣進行跟蹤、調查和統計,試圖計算出中國整體的糧食資料。
特別是“大數據”的負面思考是隱私問題、保密問題,數據經過分析,很多答案就出現了,甚至可以追溯政策的制定,連貪污問題、濫用濫權的不公問題都可以經過大數據資料分析現形,進一步開放,讓更多人貢獻智慧,找出蛛絲馬跡,也讓賄賂無所遁逃。
想象這種“大數據”分析方式若用在中國工業污染問題、自然保護問題,政府部門若能在大數據時代“開放”趨勢中昂然前進,的確需要相當的勇氣。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面是政策的潘多拉盒子會被掀開、一面是需要創意的分析方式;一方是政府公共數據開放的潮流、一方是技術仍充滿未知,大陸站在“大數據”發展的十字路口,從開放知識基金會提供的排名來看,大陸顯然準備齊頭趕上、正面思考,誠如大陸互聯網公務員手冊曾寫道:“我們錯過了工業革命,絕不能在互聯網時代中脫班掉隊!”
現在大數據時代來了,傳輸方式和數量讓新的技術發生變化,前方仍充滿未知數。但大數據變成創新溫床,它勢將改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