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創新推進平安社會治理的成華實踐(下)
2014年12月11日,深化平安成都建設現場會在成華區召開,成都市各區市縣黨政“一把手”、市級部門主要負責人共300多人現場參觀考察了成華區10個點位的平安創建情況。
在圣燈街道華林社區。“不僅實現‘三調聯動’,而且還將各種 ‘專業調解’平臺直接‘集成’、‘下沉’到了社區,這在涉農區域用處很大。”該社區“人民、行政、司法”遠程視頻三調聯動系統正式投入使用,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稱贊。圣燈街道以法治為基、自治為魂、服務為動力,打造“社情民意網(網格)”,構建起了以“法治宣傳入格、社區解案入戶、視頻接訪入站”為核心的“三入三調(聯動)一訪一視頻(視頻接訪、視頻審辦案)”的社區矛盾糾紛調處新機制,實現糾紛調處社區化。
在桃蹊路街道市民中心。“沒有想到,在社區都能實現信息采集錄入、問題分流督辦、結果跟蹤反饋、目標考核問效,這在中心城區值得推廣……”成華區依托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基礎信息系統打造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化綜合平臺的創新被給予了高度肯定。
涉農社區多、老舊院落多、改制企業多,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數量大、困難難度大,是這些點位的共同特征。但在成華平安建設中,卻都成效顯著——以桃蹊街道為例,今年以來轄區傷害案件下降66%,妨害社會秩序案件下降52%,侵財類案件下降45%。
一方面是紛繁復雜的現實局面,一方面是新時期的新發展形勢,成華如何做到二者有機融合?主動適應新形勢,以創新發展的眼光來開拓進取。
為此,在深化平安建設的寬度和深度上,成華不遺余力,開展一系列創新性探索實踐。
“主動適應信息時代潮流,開啟‘大數據思維’,積極推動政府層面的機制改革,不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全面夯實新形勢下的平安成華基礎。”成華區委書記劉玉泉表示。
成華區按照民政部等五部委 《關于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精神,成都市《關于加快推進以信息化為支撐的網格化服務管理建設的意見》、成華區《成華區“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實施意見》的總體要求,著力加快以“1314”社會治理體系為核心區域“大聯動”治理機制和信息化平臺建設。
□張明海
構筑治理平臺 網格中實現精細化服務管理
今年5月9日,成華區雙橋路因地鐵施工造成自來水水管爆管,涉及居民4000余戶。
社區網格員收集到該信息后,立即上報區監管中心,區監管中心當即啟動交督辦程序,指令街道迅速組織網格員深入居民院落全力做好居民的解釋和安撫工作,并協調自來水公司搶修管網,同時指令區公安消防大隊安排消防車在停水區域巡回送水。
事發之后第二天,停水區域全面恢復供水。事件處置期間,轄區秩序良好,未發生因停水造成的不穩定事件。
搭建治理平臺,“一張網絡”全覆蓋。
主動適應平安建設的動態化、信息化“新常態”,成華區打造“網格問需、集成分解、零距離服務”的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作為平安建設“信息匯總、快速響應、高效決策、齊抓共管”的載體,進一步融入基層、融入群眾,消除社會治理盲點,以網格和諧保障社會和諧。
按每個網格300—500戶的標準,成華將全區106個社區劃分為855個一級網格、973個二級網格,并按每個網格配備1名責任人標準,建立了1630人的一級專職網格員隊伍。同時,整合黨員骨干、居民小組長、樓棟長、機關干部等力量,以150—200戶為標準,進一步向下劃分,組建了2900余人的二級兼職網格員隊伍,形成網格員“1+N”服務管理模式。
最大限度地推動服務管理向社會末端延伸,更好地解決為群眾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搶抓在全省開展平安建設信息化試點工作,成華搭建起“區監管中心—街道服務中心—社區管理站—網格員手機終端”網格服務管理信息化“四級網絡”,匯集全區組織機構、人口、房屋、重點場所6類基礎信息共計140萬條,實現信息采集錄入、問題分流督辦、結果跟蹤反饋、目標考核問效“一站式網上運行”、“全鏈條可溯可控”,平安建設跨入“大數據”時代。
2013年9月,成華區被四川省確定為全省網格化服務管理試點區;2014年4月,成華區被四川省確定為全省網格化服務管理建設示范區。
轉變治理理念 機制體制創新開啟“三大改革”
成華深知:社會治理重心在基層,社會和諧的根基在基層。
堅持“基層優先、民生優先、服務優先”理念,成華區統籌謀劃、打出一套機制體制改革的“組合拳”,為創新社會治理提供了前提條件,夯實了平安建設的基層基礎。
實施區域化“大黨建”改革,通過涌現出的“仙姐在線”、“段媽黨建工作室”等一批廣受群眾好評的黨建服務品牌,成華以黨組織資源的整合帶動行政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整合。
圍繞“打破壁壘、建強堡壘”,成華在全區14個街道和106個社區均成立了區域黨委,吸納400余名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優秀流動黨員代表、非公企業出資人等作為“兼職”委員吸納進街道、社區黨組織工作,形成以區域黨委為樞紐、街道黨組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轄區單位黨組織和社區全體黨員共同參與的有機整體。
簡政放權、方便群眾。實施政府“大部門”改革,2012年以來,成華對區級13個部門和200多個事業單位進行服務職能整合優化,避免職能交叉缺位,提升服務街道和一線基層的能力和效率。實施街道“大科室”改革,對14個街道辦事處的內設科室重新調整,專設以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能為主的社會建設科、社會管理科,實現群眾“辦事一門清”,提升了服務居民的精細化水平;將經濟發展職能分離、設立街道投資服務分中心,提升服務企業的專業化水平,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管理“雙加強”,以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實效為平安建設增添了“新動力”。
為推動民生工作的深度展開,成華實施財政體制“大民生”改革。堅持錢往基層投、物往基層用、勁往基層使,推進實施財稅體制改革,采取“明確事權范圍、核定收支基數、區街財力分成、轉移支付補助”的方式,充實街道財力、擴大街道經費支出自主權;近3年全區已投入4.1億元用于社區建設,幫助社區擺脫了“有心出力、無錢辦事”的尷尬局面。“通過實施財政體制改革,有效破解了街道、社區掌握的資源有限、分布不均,與承擔的社會治理任務不匹配的問題,目前全區公共財政支出70%以上投入民生領域,讓街道和社區更有能力為群眾辦事、更有動力為群眾辦事。”成華區負責人介紹。
激發基層活力
從社區層面撬動“實驗區”建設
成華以西部第一、全國第四的成績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成華區被省市有關部門作為“四川社會治理創新示范基地”;成華正與四川創新社會發展與管理研究院、西華大學、西南財大等聯合打造全國首個“社區思政實踐研究基地”……
以推進社會轉軌為保障,全力打造“改革發展領先區”。
成華區選取社區這一現代城市的基本單元作為切入口,從社區層面不斷夯實“實驗區”建設,不斷深入推進社會治理能力和體系的現代化建設,在全國率先探索“社區思政”與社區治理、社區法治、社區服務“四位一體”有機融合新模式。
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本是創新社會治理,關鍵是全社會共建共享。我區以服務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務,努力跳出社會治理“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陷阱,著力將社區打造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平安和諧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緊緊圍繞作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院落+社團”的實驗主題,成華努力打造以黨組織為核心、社會力量多元化參與的“一核多元”治理體系,促進政府治理、社會自我調節與居民自治全面良性互動。
以“三無”院落綜合整治為抓手,創新“先自治、再整治”模式,將自治組織的建立作為院落整治的前提條件,成華全面完成480個“三無”院落綜合整治,院落自治組織建立率達100%;結合全國首批志愿服務記錄制度試點區建設,深化VPE社區志愿者服務模式,廣泛發動居民共同抓好特殊人群服務、“虛擬社會”建設等工作,讓居民真正成為社區的建設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實現居民由“他律”向“自治”轉變。
充分調動駐區單位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成發集團、西南石油局公管中心、機車車輛廠等駐區單位投入資金,對企業自管宿舍區實施提升改造,切實優化提升了小區居民生活環境;積極引導駐區單位發揮陣地、資源等優勢,與街道和社區開展共建互助,全區435個駐區單位與街道、社區簽訂共建互助協議,認領項目579個,345個駐區單位陣地向群眾免費開放,東調企業自管宿舍區院落管理服務加快由政府、企業“各自為政”向“政企共管”轉變。
出臺社會組織培育和扶持辦法,建立孵化基地,重點發展養老服務、文體娛樂、公益慈善、鄰里互助等社區服務組織和社工服務組織,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引進“陽光家園”、“綠色生命”等社會組織700余家,初步形成政府歸位、市場入位、社會到位的良好局面。比如,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創新“百姓城管”模式,通過建立群眾性社會組織,推進“大城市、細管理”。2013年,成華在成都全市綜合文明指數暨城鄉環境治理兩次測評中均名列中心城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