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大數據時代,任何行業都在精準的數據下無所遁形。而隨著一份份數據報告的出爐,我們不難發現,當前國內手機市場已經到一個瓶頸期。或者說,單就銷量來看,早已達到巔峰,如今正在走向下坡路。所以,別再被看起來火爆的國內手機市場的表象所迷惑,很多都只是手機廠商的營銷手段而已。
手機銷量的下滑,從長遠來看,隨著普及率的進一步提高,將是長痛。如何將長痛轉化為短痛,在銷量下滑的同時真正提高利潤,將成為擺在國產手機廠商面前的問題。
下滑下滑再下滑!國產手機市場止不住頹勢
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國內手機市場最新監測報告顯示,今年1月至10月,全國手機市場累積出貨量3.63億部。雖然數字依舊驚人,但其實已經暗藏危機。其中智能手機1月至10月出貨量為3.12億部,同比降幅達10.4%。10%的降幅意味著3000多萬臺手機未被銷售出去,這表明國內手機市場容量已經“爆表”。從用戶層面看,新鮮度已過,頻繁換機的沖動行為將轉變為理智消費,國產手機市場將面對較長時間的“疼痛”。
更為“凄慘”的是,國產品牌手機1月至10月出貨量共2.86億部,同比去年下降25.4%,這無疑狠狠地給了國產品牌手機廠商沉重一擊。要知道,當下,國產品牌手機廠商之間斗的還非常兇,各種營銷手段層出不窮。每家也都在宣稱銷量提高xx%,一副鼎盛的局面。
但數據不會說謊,國產品牌手機銷量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或者說,銷量越來越集中在幾個巨頭手中,如小米、聯想、華為等。但若是按此形勢發展下去,國產品牌手機廠商又沒有更有效的方法來止血,很容易就會呈現“崩盤”趨勢。
國產品牌崛起 價格戰將不是唯一選擇
讓人欣慰的是,國產品牌手機在經過數年的發展以后,已經成功擊敗國際品牌,真正成為國產手機市場的主角。據工信部報告顯示,在10月份,國內品牌手機銷量占據78.2%市場。雖然銷量在下降,國產品牌手機卻掌握著絕大分發市場,也就掌握了主動求變、進攻的主動權,或許能夠將長痛變為短痛。
從最明顯的價格元素來看,價格戰已經不再是國產品牌手機搶占市場的唯一選擇。以往國產品牌手機的主戰場是500—2000元價格區間,為了菲薄利潤斗得你死我活。而現在,隨著國產品牌的崛起,用戶對其的認可,價格也開始走向高端。據市場調研機構賽諾咨詢最新發布監測數據顯示,國產品牌手機平均價格正在上升。由2013年年初的879元上升至2014年9月的916元,其中華為表現尤為突出,均價較去年年初已經提高400元左右。
價格的提升,意味著利潤會得到一定的上浮。整個手機市場利潤被蘋果、三星奪走的怪現象,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此外,國產品牌手機在外形、材質、制作工藝、系統等方面也都取得長足進步,為下一步進化奠定良好基礎。
洗牌!構建生態圈是唯一出路
在整個手機行業從規模化生產,轉向精細化、個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的轉型升級過程中,一定會引來洗牌狂潮。提前做好準備的國產手機品牌,將會因行業的變化和自身的調整因此受益。而那些仍然懵懵懂懂,只顧埋頭生產手機,罔顧市場形勢變化的國產手機品牌,將被淘汰出局。
手機行業的轉型,除了上面提到的外形、材質、系統、價格等方面的本質屬性提高以外,更重要的是構建良性、可持續的生態圈。以小米為例,近日3億美元投資愛奇藝、購買優酷千萬美元股票,就是在內容資源上武裝自己。將內容資源和旗下智能手機融合起來,搭建閉環生態圈,無疑會增加用戶黏性,提升品牌價值。
相信在接下來的時間中,有資格建立生態圈的巨頭廠商都會跟進,最終打造類似蘋果的閉環生態圈——即使Android系統是開放的,但內容可以是獨占的。而那些無力將內容資源收入囊中的二三線廠商,只能進一步在手機自身屬性上進行創新,避免掉隊。一旦有一步走錯,很可能就會遭受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