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地鐵漲價與否、限號與否、拆遷面積等都需要通過大數據來影響執行方向,這是住建部、國土部等8個部委正在大力推進的工作。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鳳玲 “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外,杭州、廈門、珠海、寧波、湖北、湖南、山東、遼寧、四川、河南、安徽等已開始進行城市大數據工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規劃師唐凱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目前約有400個城市在進行城市大數據工作。
這個工作的意義通俗一點說就是,地鐵漲價與否、限號與否、拆遷面積等都需要通過這些數據來影響執行方向,目前是住建部、國土部等8個部委正在大力推進的工作。
北京朝陽區基層大數據樣本
自2005年開始,北京市朝陽區城市是住建部數字化第一批試點城區之一,既有國際化的商貿中心,國家級體育、商貿中心都在朝陽區,也有隱患較多的五環左右的城鄉結合部。
在9年時間中,朝陽區正在建設大數據庫及其運行系統,早前北京市朝陽區治理采取的是信息化,而不是現在的數據化,所謂信息化就是當你定位發現一個擺地毯的,然后你把信息轉交給城管,然后城管收到信息將這個擺地攤的攆走,這個信息最多是一個“告狀”信息。
而數據化是根據擺攤人的收入情況、擺攤次數等統計出他的經濟狀態和發展規劃,通過這些數據找到解決辦法(比如尋找中央美術學院人士設計早餐店等辦法,經濟條件好一點的擺攤人可以租用,對于經濟條件特別差的擺攤人采取其它辦法)。簡單地說,信息化就是朝陽區一個人擺攤和朝陽區1萬人擺攤的解決思路是一樣的,即“趕走”;而數據化面對朝陽區一個人擺攤和朝陽區1萬人擺攤的解決思路是區別對待。
北京市朝陽區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皮定鈞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的時候表示,目前城市管理的數據化已在初步執行中。
“我們用一年左右的時間把全區4萬多村民院、單位院、出租大院全部普查,并且做在GIS系統上,對每一個村民院都進行了重新的編號,在四個方面采取智能化手段開展管理、開展服務。同時十八里店鄉的三個村我們在進行智能化試點,具體來說就是先把村里一線工作人員落實承包責任制,他這個村劃成若干個片,一個片一個人或者兩個人,比如有七百多個村民院,就存在智能手機里,每個月檢查一次,消防安全、流動人口的數據等都在里面,我們三個月檢查一次,形成對他的評價,目前這些還在起步階段但是個方向。”皮定鈞表示。
除了在執法領域采取數據以外,在很多領域朝陽區也還是進行城市數據化管理,皮定鈞再舉一個例子,有的專家說北京市有360萬套空房,有的專家說:“不是,是剛性需求”。“我們建立了朝陽區的房產數據庫(108萬套房),我們對140個社區的空房率進行了統計,按照國際標準,空房率小于10%的不存在泡沫,大于20%是嚴重泡沫,這個數據已經出來了,因為政府保密原因,這個數據不能公開,但我們的決策在指定房產政策的時候,心里是有數的。”
除了通過人力采集數據之外,更主要的是通過高科技手段來采集數據,國家遙感中心副主任景貴飛在接受經濟觀察網專訪的時候,“我們擁有成功的案例,像CBD拆遷我們就是用我們的衛星掃描一下CBD,電腦就顯示我們需要拆遷多少平方米,我們需要植樹多少平方米,修理多少道路。”
“像北京市的交通,現在這么多人每天乘坐公交、地鐵,每個人都刷卡,我們如果把這個記錄整理起來是非常寶貴的資料,對于分析大家出行規律、解決交通擁堵非常重要,哪些地段應該多派車,對解決北京的擁堵會起很大作用。”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駿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專訪的時候說。
多部委聯合出重拳
目前城市大數據已經運用于政府的基礎服務(交通、道理等)、公益性服務和商業增值服務(社區、商場等)。
唐凱介紹道,城市大數據建設已經從概念走向落地,目前,有超過400個城市公開宣布建設智慧城市,不過雖然智慧城市建設已經逐漸落地,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賴明說,“由于技術規范不一致、準確性和一致性差、安全責任不明晰、目標利益不協調等,各地方、各部門成為信息孤島,以某地級市為例,相關系統設計的信息采集重疊率達到82%,信息不一致率達到27%,信息不完整率達到43%,存在大量的重復投入和信息盲點。”
也就是說,大多數城市的數據都是放到各個委辦局信息化數據當中,每個委辦局做自己的信息化系統,用自己系統軟件、硬件和服務,這些數據彼此之間是不能夠互聯互通的,所以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可以快速得到唐家嶺的拆遷數據,但北京市住建委或并不擁有這些數據。或者,當你在北京這個城市的時候,你在北京的一個電話都能讓你被定位,而當你在上海的時候,卻無法被北京定位。
不過,城市管理正呈現出綜合化、規范化、科學化、數字化以及精細化等趨勢。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司副司長孔金輝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根據自身的職能和技術優勢大力推動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和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地理信息在城市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中的基礎作用,截止到2014年底,全國333個地級以上數字城市建設工作我們已經啟動了320個,240多個城市已經建成在國土、規劃、安全、旅游、消防等等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顯著提升了城市的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創造了良好的應該效益和社會效益。”
孔金輝向記者表示,這樣的舉動,并不僅僅是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進行,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部門都在參加。
待解決的個人隱私保護
同時與城市大數據相關的物聯網產業園、軟件產業園、云計算產業園、云計算數據中心等也是遍地開花,那么問題來了,你的房屋、消費、交通等習慣像被人統計著,而空中還有遙感技術隨時監測著你的行動區域,對于一個合法的居民來說是不是沒有自己的隱私權?
這樣的舉動看起來非常遙遠,但在政府內部卻具有重大意義,比如在APEC期間,只要掃描一下地形,就知道哪些企業的監控污染情況等,因為企業屬于納稅人,需要公開透明化,所以并不涉及到隱私,但如果對個人呢?
國土部一位人士給記者開了一個玩笑,“年輕的時候在野外找礦碰到內急時,就隨地解決,現在在野外內急的時候,會尋找一把傘遮住在解決內急,因為現在的遙感技術是已經定位到每個角落,你這個土地上幾次被人搞破壞(建設小產權房、炸山等),幾次在這個地方解決內急等都是有具體數據的。”
中國銀行業協會系統服務部主任趙成剛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專訪的時候表示,城市大數據的風險主要來自于金融風險,“城市大數據主要來自于是數據的公共治理和數據的應用治理,目前銀行自身體系是按照國際上巴塞爾協議的要求來執行任務,所以目前沒有任何風險性。”
據悉,除了個人金融領域的數據被保護外,其它領域的個人數據還沒有法律法規來保護個人隱私權。
寧家駿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專訪的時候表示現在個人隱私安全尚未啟動,“只能說現在我們做的工作是按照國家統一的部署和安排,做好城市網絡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加強安全管理、安全人才的培養和加強網絡安全意識培養,但個人隱私安全問題上,除了意識之外,還需要一定是管理和技術并重的,但我們短期內根本擺脫在信息安全基礎底層技術還處于跟隨狀態下。”
賴明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的時候表示,“現在的確要加快制定涉及個人隱私、商業秘密和政府保密數據采集、使用和保護的基礎性法律;制定關于數據產權歸屬、轉讓和涵蓋數據采集、存儲、加工、傳遞、檢索、授權應用等環節的法律法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