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藥開發到金融交易,從預判犯罪到超市營銷,大數據正悄無聲息地重塑各領域的業態與人們的生活方式。那么,我們應該賦予這個新時代怎樣的特性?英國大數據專家舍恩伯格指出,“負責任”是其中應有之義。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是研究數據科學十余年的牛津大學教授,《大數據時代》一書作者。這本書被許多人認為是大數據研究的開先河之作,而舍恩伯格則被譽為“大數據商業應用第一人”。
舍恩伯格在演講時總是活力十足、手勢多變,喜歡舉的例子也都“很酷很科幻”。不過,在牛津大學一間辦公室里,舍恩伯格與新華社記者談到他所期望的大數據未來,提到最多的,卻是“責任”二字。
“大數據是一種工具,一種十分強大的工具。與其他科技工具一樣,它可以被用于改善人們的生活,但也有被用以作惡的風險。”舍恩伯格說,也正因如此,在大數據時代,必須更加強調責任,對這一新技術進行“負責任的”開發和使用。
在海量數據的采集和分析中,是否會泄露被調查者或用戶的隱私,走向數據高于人的“數據獨裁”,是許多人擔心的事情。對此,舍恩伯格認為,首先要建立各方之間的信任關系,沒有信任,大數據的采集和應用不可持續。
為確立和保障這種信任關系,各參與方都需要采取行動。舍恩伯格說:“對于政府來說,最關鍵的是要進一步立法保護隱私,保護知識產權。”他認為,大數據發展快速,即便在歐洲、北美這類法律較健全、更新較快的地區,相關法律也已經過時,必須盡快完善以適應大數據時代。
而在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出臺之前,政府或第三方監督也是必要選擇。比如大數據的優勢之一就是“一次采集、多次使用”,但如何保障這些數據的再利用符合數據采集初衷、符合規范,就需要有人來嚴格監督整個過程。
此外,舍恩伯格還強調,業界自律同樣十分重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創造利潤的人必須明白,只有負責任地采集和使用數據,才有可能可持續地開發大數據價值,這一產業也才能持久發展”。
對于大數據發展面臨的專業人才稀缺問題,這位牛津大學教授認為,教育領域需要適應大數據時代,培養具有大數據思維、掌握基本數據技術的學生。他說:“在未來,數據收集和處理將是一項基本技能。無論學習哪個專業、從業于何種領域,都將有必要掌握這一技能。”
舍恩伯格最后說,不管期待還是擔憂,大數據時代都在向我們走來,“最重要的是,這個新時代還處于初始階段,我們可以努力塑造其未來,把握其發展方向,讓大數據真正為人們帶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