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荒是這些年許多城市都曾遭遇過的難題,對此,有人指責公眾義務獻血意識薄弱,獻血率甚至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也有人吐槽這是因為我國的用血過程不透明,獻血福利常常得不到兌現所致。現在,隨著“血液管理信息系統”的上線,用血信息的透明公開,有望給各方定分止爭,以往纏繞民眾心頭的疑慮將逐步打消,這有助于重新激發起民眾的獻血熱情。
不過,這些還不是血液管理系統化、透明化的全部價值,在我看來,它最大的意義在于改變了中國政府部門過去那種對于數據不夠重視、不會利用的傳統,契合了時下流行的大數據思維,是公共領域大數據管理的一次有益試水。
說起國人數據意識的單薄,不能不令人想起胡適先生的名篇《差不多先生傳》。文中胡適對中國人“凡事差不多,凡事只講大致如此”的習慣和作風進行了辛辣的嘲諷。而歷史學家黃仁宇更是直言,中國過去百多年的動亂,就是因為未能像西方那樣實現“數字管理”的現代治國手段。事實上,這種“差不多先生”的心態,這種對于“數目字管理”的忽視,直到今天仍是一種普遍現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官辦慈善機構常常借口“數量太大,無法統計”,而令捐款信息、使用情況淪為一筆糊涂賬。
問題是,如果說黃仁宇時代的“數目字管理”還只存在于個別領域,或者更多的是指一種精確化的管理理念,那么在當下這個時代,以數據為核心的精確管理則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數據》一書中,學者徐子沛就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基于數據精確管理、開發、應用的美好圖景:比如通過開發航班延誤分析系統,幫助乘客找到最合適、延誤率最低的飛機班次;又比如,隨著手機運營商開放相關消費數據,用戶通過專業系統可以迅速在幾百個手機套餐中選擇最貼身、最便宜的方案。
比照這一標準,市中心血站對于血液信息的系統化、透明化管理,只能算是“大數據”的小試牛刀,其作用主要體現在落實獻血福利,用血費實現一站報銷,以及加強對醫院用血是否科學合理的實時監控等功能上,而這些恰恰是以往輿論詬病最多的方面。
事實上,相較于美英等國對于數據的開發、利用,中國的大數據之路才剛剛起步,但這一次的實踐至少表明,以往那些我們以為的顧慮、困難,在技術層面并不存在,只要相關部門真心去做,完全可以讓每一滴血的使用過程透明地暴露在陽光下,完全可以讓政府的管理更加透明,進而變得更加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