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數字孤島,現在的核心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管理問題,法律問題。”上海超級計算中心副主任李根國博士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你注意到沒有,每個人的手機都變成采集器了。”這位數學專家很清楚阿里巴巴等商業公司的大數據發展異常紅火。手機擁有者剛顯示出對某個商品表示興趣,30秒鐘之內精確的廣告就會投放過來。
李根國所在的超級計算中心一直為高精尖的科研項目提供模擬和運算的平臺。2014年,上海大數據中心將在超級計算中心掛牌。李根國介紹說,政府主導的大數據將會有廣泛的用途。除了人口管理外,還有空間管理,繪制城市地圖,建立導航系統。上海市成立了一個和航天局合作的北斗應用有限公司,注冊資金兩個億,推動北斗應用落地。在相應的信息系統里,有了傳感信息后,救護車、公交車走到哪里了,管理者看得清清楚楚。此外,用大數據搜集經濟運行的數據也改變著傳統的政府統計。從抽樣調查抽取幾個樣本到大數據的全樣本,管理系更強,更準確。
像上淘寶一樣掛號看病
何萍所在的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就是大數據用于公共服務的典型范例。
“我們的醫療預約平臺每天產生的數據是P級。”申康醫療事業部的高級工程師、醫聯中心主任何萍說。1P相當于20萬部5G大小的高清電影。
據何萍觀察,老百姓通常是一大早看病,但往往是早上出門,真正看上病已是下午,掛號排隊太慢了。有時沒看上,一天就要跑幾家醫院。而現在,掛號可以僅需一部手機。
何萍所在的申康團隊指導開發的上海三級醫院預約平臺上有上海所有區縣的38家醫院的專家信息,精確到哪個科、哪天排班都清楚可查。市民可以直接預約感興趣的專家,預約精確到一個小時,不用過分排隊。每次掛號信息的變動就會進入HIS(醫院信息系統)信息里,預約成功短信知會。醫保卡一刷實時互通。
市民在聯網的任何一家醫院看病,醫生都可以在數據庫中調出住院小結和處方等患者信息,醫院之間并無壁壘,信息聯通包括影像互認。比如病人在某家醫院做過CT, 在另一家醫院看病時,片子和報告會詳細地顯示出來。如果醫生判斷病情并無特別需要再做檢查,比如CT顯示在一個月內,他可以直接以這份非本醫院的報告作為診斷依據,免去病人再受輻射之苦。
“醫療專家是緊缺資源。有時候老百姓只認大牌的專家,其他的都不知道。這就是醫療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也是通過平臺可以改善的。”何萍說。他們參考淘寶的做法,為預約的市民推薦“你同樣喜歡”。在有號的情況下,市民可以同步選擇同類醫療專家。看完病還可以打星和評價。比方病人都想看血液專家吳孟超,但他90多歲的人了,一周就來一次,何萍他們就會推薦吳孟超的學生和師弟師妹,也都是很好的專家,患者滿意,醫院也實現了分流。
最大的突破還是在管理機制上
李根國認為,政府主導的大數據服務將更側重對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在他看來,大數據未來發展面臨的壁壘,更多來自于技術之外。他發現,一個人的基礎人口數據有五十幾個字段,包含年齡、性別、社保,戶籍等信息。各主管單位各自掌握,往往并不共享,一個人的信息在一處更改后,在另一處不能同步更改,就會造成很多麻煩。而基層街道、區縣需要弄清楚自己小區內的戶籍人口,流動人口以進行管理,但卻無法從掌握數據的上級部門獲得相關數據。
在醫療系統工作多年的何萍覺得,最大的突破還是在管理機制上。
醫療領域多年來有著固有的思維,醫院各有所屬互不相認,這曾經是“搬不動的大山”。上海市基于電子信息檔案的衛生系統工程,是國內首例采用美國HIS標準來運行的信息平臺。這個項目在2006年啟動,2008年23家市級醫院聯通起來,2010年衛生部和總后勤部所屬的10家醫院也加入進來,緊接著連接著的是4家郊區醫院和屬于宋慶齡基金會的醫院,形成了現在38家的規模。
從社區醫院一層層打通到一二三級醫院,數據不能有斷檔。打破信息的壁壘,也對醫院的管理規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班涉及科室、病房、門診、查房,合理協調好以后需要提前一個月上傳平臺。預約精確到一個小時,牽一發動全身。一旦要變更,要把短消息及時推送出去。
“大數據在帶來我們產業發展的時候,怎么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系統安全是第一位的。包括運行的物理安全,和信息安全。”李根國說。
而為公共服務時,管理上的疏忽有時會帶來安全隱患。
接受采訪前一天,何萍就接到一個患者的投訴電話:他的乙肝病人身份在社區醫院看小毛病時顯示在系統上,病人既尷尬又憤怒。實際上,系統早有規定:為了避免歧視,對于傳染病的一些數據共享要求是有嚴格保護的,只有在問診相關病癥時才會有所顯示。但在一二三級聯動過程中,數據推到基層,區里沒有管理好。
“上層設計好了,技術才有支撐。”何萍感慨說。這個本科碩士都攻讀信息工程的標準工科女,博士選擇了管理學。
大數據是臺綜合大戲
2003年,從測繪專業畢業的毛煒青在一線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后,3天內開發完成了一個基于服務的帶有GIS分析功能的地名處理軟件工具,在民防辦信息中心的服務器上運行,這個基于地理位置的系統為當時社會管理者提供了整個上海市的流動與常駐人口的信息地圖。
“地理信息本來就是綜合的。”這位上海市測繪員基礎信息地理中心的總工程師、國家注冊測繪師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在測繪一線工作時,他需要對測繪地的地質、水文甚至建筑、文化都有所了解才能做到精確。而如今,他越來越多地需要與其他政府部門合作,將地理信息與人口等信息相連。據他介紹,隨著一個個cbd的興起,現在的行業新熱點是獲取樓內的位置信息,用數據再造一座虛擬的熱鬧大樓,方便火災監控等一系列的社會管理。
他的團隊并不需要如阿里巴巴等商業公司一樣,24小時在線為涌進來的數據準備著,他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利用超強的計算能力,匯集和加工數據。首先,從網絡上搜集的和政府提供的數據。通過技術和人工的手段來甄別:哪些有用,哪些是垃圾;接著,對匯集的數據以應用的不同進行分類,打上標簽,用特定的關鍵字就能查到。
何萍團隊近期的工作是與銀聯的合作。從2010年起,上海許多醫院開始推行各自的充值卡,用于院內消費。和銀聯合作后,一張卡可以在所有醫院使用,既方便患者看病,又減輕窗口工作量。卡片輕松一劃完成交易,需要涉及銀行之間、醫院之間劃撥與結算。
“我們自己做一套結算體系,既費精力,又不專業,這需要行業間的融合。”何萍說。巧的是,在不久前的一次科研性獎項的競爭中,這兩家是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