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里,四位華裔科學家被預測有可能獲得2014年諾貝爾獎的消息讓國人激動不已。近日三大科學獎依次揭曉,四人無一中的。究竟預言從何而來,又是否如有國內科學家所言為商業炒作?記者采訪了湯森路透中國區首席科學家岳衛平。
作出這一預測的是全球知名數據提供商湯森路透,作為科學界權威的“SCI”和“影響因子”的發布者,此前湯森路透對諾貝爾獎的預測有著不低的命中率。
2002年-2014年期間,湯森路透連續13年發布“引文桂冠獎”,預測獲獎者有可能成為當年或者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截止目前,235個“引文桂冠獎”得主中有36人成功斬獲諾貝爾獎,其中9人當年獲得,16人于兩年內獲得。20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即為當年被“預言”成功的典型。值得一提的是,錢永健是入選“引文桂冠獎”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連同今年被預測的四位華裔科學家一起,為該獎項全部的華裔人選。
湯森路透憑什么做出預測?有同樣諾貝爾獎作出預測的科學家認為,湯森路透此舉有商業炒作中國市場之嫌。對此,岳衛平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難掩激動:我們所有的預測都來自客觀數據。
岳衛平認為,湯森路透的預測來自于客觀數據和定量分析。她尊重其他科學家的預測,但是湯森路透以往預測的成功結果反映了數據分析的客觀性,“并不是諾獎領域專家的我們利用大數據得出了與諾獎評審委員會類似的預測結果”。
岳衛平介紹,預測來自四個方面深入挖掘的綜合結果。第一部分基于于引文數據庫中的論文數據和基于引文數據。數據庫顯示,科研論文的引用數據呈偏斜分布,特別有突出貢獻的論文會被“高倍引用”。湯森路透的專業人士在30年內的12000多種期刊中分析科學家論文被引用的總頻次、每篇文章的被引用次數、是否具有多篇高被引論文、 是否是高被引綜述的作者、是否是研究前沿中核心論文的作者、其引用是否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研究成果是否集中一項等多項指標。
預測的第二部分是評估該科研人員的研究內容, 發掘被引頻次背后的特征。關注科研人員論文的被引頻次是集中在某一項研究成果上,還是散布于多項研究成果中?發掘出哪些領域是熱門領域?該科研人員是否是該領域的開創者,是否是高被引論文的主要貢獻?,研究成果是否在領域內具有重大的意義,是不是具有理論前瞻性,是革命性的發現還是擴展了已有的基礎研究成果?第三部分看研究的主要貢獻者是否超過三位,這也需要精心挑選。
在定量分析之外,預測還會參考該科學家是否曾獲得相關學科的重要獎項,是否為本國科學院的院士,是否擔任他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是否在學術界擔任重要職位,是否在高質量學術期刊中擔任評審等定性的分析,最后綜合評價其是否具有獲得諾貝爾級別科研成果的資格。
“數據擺在這里,我不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是數據告訴我誰是這個領域頂尖的、對社會有重要貢獻的科學家。” 岳衛平引用湯森路透資深引證分析顧問David Pendlebury 的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