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一種依靠“大數據”理念,通過對以往案發數據、人口和地理信息、甚至天氣等多種數據分析,用以預測未來指定時間段內轄區某地域發案概率的全新科技系統——犯罪預測系統,在江蘇省蘇州市公安局蘇州工業園區分局跨塘派出所正式投入公安破案實戰運行。這標志著目前全球最典型的“大數據”應用系統,正式走入公安工作核心視野。
在轄區高發盜竊案件的青劍湖花園小區,使用該系統自動預測前的一個月,盜竊警情數高達16起。系統通過計算運行,以在地圖上顯示“方格”的方式劃出預測高發區域后,跨塘派出所安排巡特勤隊員著裝進入這兩個小區巡邏,成功壓降了違法犯罪警情,兩個月時間僅發生警情數3起。隨后“方格”也轉移到了其他區域。而在另一小區古婁二村使用犯罪預測系統后,通過增派警力夜間伏擊,警方于4月10日成功抓獲犯罪嫌疑人盛某和鄭某,并一舉破獲了盜竊電動車電瓶案件12起。此后至今,古婁二村便沒有接報類似案件.
據了解,目前該系統可用1%至2%的面積預測命中達到20%至30%的案件。跨塘派出所自使用該系統后的近6個月時間里,93種可防控違法犯罪警情總量同比下降了19%,其中路面盜竊下降了15%,入室盜竊下降了35%,其他盜竊下降了12%。
《法制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作為全國工業產值最大的城市,蘇州市90%以上犯罪嫌疑人、85%以上受害人均系外來流動人口。與此同時,650萬外來人口、700萬網民的龐大數字,視頻監控網日均3000萬條數據的入庫量以及71萬多戶民營經濟企業的承載量,復雜多變的社會治安形勢,對依賴“人海戰術”的傳統警務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江蘇省公安廳黨委委員、蘇州市副市長、公安局局長張躍進介紹,以犯罪預測系統為標志,蘇州市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主題下的警務現代化建設再次“提檔升級”,展現出了“大數據”實戰運用的巨大威力,也對大力推進公安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示范意義。
10秒鐘內發信息給最近警員
基礎信息支撐“大數據”實戰化
2009年以來,繼“物聯網”、“云計算”等流行科技名詞之后,“大數據”的概念突入人們視野。然而,“大數據”究竟是什么?它會給政法工作尤其是公安警務改革帶來什么?這些問題或許會讓大多數人感到“似懂非懂”。
蘇州市公安局副局長陳斌華介紹說,所謂“云計算”,即計算機資源的云化,特點是超大規模和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電腦手機終端等在任何地點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計算,“大數據”和“云計算”之間的關系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密切,“大數據”的特色在于對海量信息進行分布式數據挖掘,并依托“云計算”對信息進行捕捉、存儲、管理、分析,涵蓋多學科技術方法。
一輛滿載貨物的外地牌照大貨車,從滬寧高速蘇州新區出口進市區道路,司機貪圖快捷,絲毫不理會貨車禁止上市區高架道路的交通警示牌,“步履蹣跚”地駛入了西環路高架。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才行駛出五六公里,前方岔口就見有交警設置臨時檢查點,車輛被迅速攔下,接受執法處理。
“依靠智能化的視頻監控系統,當這輛車違法進入高架上行岔口的瞬間,系統就會在10秒鐘內自動將違法信息發送到距離最近警員的警務通手機里,及時下達截停執法命令,而類似違法警情一個月可現場查處80余起,保證了道路設施安全和交通有序。”陳斌華介紹說,依托34.5萬個視頻監控探頭組成的蘇州公安視頻監控網,各種違法信息得到即時智能化捕捉、比對,夯實了警務現代化的根基。
張躍進介紹,單靠某一警種上線某一先進系統,難以實現“大數據”理念下的多警種整合,要真正不擺“花架子”,發揮出科技警務的威力,離不開基礎信息實力的積累。蘇州市公安局早在2012年就基于平安蘇州建設信息化提升工程,實現了11個政府部門信息共享機制,2013年又擴展到15家,并以人口基礎信息為核心,構建了政府部門間數據實時共享,每天都實現了與人社、教育、衛生等相關部門對接更新,目前積累的基礎數據已超過63億條,基本滿足了類似犯罪預測系統這樣技術性能指標與國外同類項目基本持平或有超越的高科技系統的實戰運用。
張躍進認為,健全與“大數據”相匹配的實戰機制,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情報信息收集機制和研判機制,健全完善聯合指揮機制,切實增強統籌協調、應急處置及合成作戰的能力,將聯合指揮打造成為全局的指揮中心、情報中心、聯動中心和客服中心,第一時間響應基層單位的服務請求,提高協調處置和應急處突能力。同時還需要打破各警種各自為戰的傳統,探索實行全天候、24小時合成運作機制,第一時間接受指令、第一時間快速行動、第一時間快速處置,提高對大要案、重大警情事件的合成處置、快速處置能力。
“大數據”串并破大案
刑偵警務模式實現大合成運作
說公安,離不開破案。曾幾何時,人少案多、打不勝打、防不勝防、疲于應付,成為一個時期各地公安面臨的困境。一方面,市縣公安局部門機關化傾向導致流轉程序過于繁瑣、服務指導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刑偵、技偵、網監等專業隊伍各自為戰、設置層層管理藩籬,導致攻堅克案能力弱化;另一方面,處于最基層的派出所,則面臨條條線線任務,精力分散,無暇顧及基礎工作,公安機關上上下下陷入了一種“怪圈”。
警務改革的總目標,在蘇州被定位為推進公安機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以“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給公安工作帶來翻天覆地變化,推動了公安機關戰斗力生成模式的轉變,將為破解各類警務難題提供最有力的支撐,同時也推動了各警種之間的融合整合。
曾經擔任派出所所長、虎丘分局分管刑偵副局長多年的蘇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支隊長段晴毅對《法制日報》記者回憶說,六七年前,派出所長最大的壓力是“打處”指標,而專業的刑警隊則疲于應付大案要案,鮮有精力去管群眾最關注的侵財類“小案”。警務機制改革以來,除了事實證據明確、主動投案自首、巡邏抓現行等案件之外,派出所將重點轉移到了基層防控、基礎信息采集等工作上來,職能得以“歸位”,還通過社區警務機制改革,夯實了群眾溝通渠道。
段晴毅說,刑警隊依托基層所隊日復一日采集積累的基礎信息庫以及和各警種之間加強融合,通過“合成警務”機制,不要說是破命案,即使是一些看似單一發生的“小案”,通過“大數據”的串并研判,也能“順藤摸瓜”破獲系列大案。
2012年發生在虎丘區的一起摩的司機被殺案,讓段晴毅一直耿耿于懷:“當時,行兇者與摩的司機發生過打斗,一路逃跑留下斷斷續續血跡,但到一條河邊后,所有線索都斷了,雖然后來提取了血樣,也剛開始有DNA鑒定,但卻沒有數據庫可供比對,至今該案未破。”
如今,蘇州市局建立起的DNA數據庫,入庫數據超過100萬,直接通過DNA比對破案數達3378起。“只要到庫中比一比,機器立馬告訴你是誰。”段晴毅舉例說,去年發生在園區一個金店的搶劫案件,周邊偏僻沒有視頻監控,但搶劫者在砸破柜臺玻璃時留下了一些人體組織,警方通過DNA檢材比對,立即對出了嫌疑人,并將其順利抓捕歸案。
據了解,為了破除“合成警務”在各警種之間的“壁壘”,蘇州市還改革了破案考核機制,每一個部門有貢獻的人都“按質論價”實行積分考核,解決了警務改革中最難的一關——部門內部不必要的“掣肘”和單兵突進“舊弊”,推動了警務改革的漸進式成效。目前蘇州公安機關合成偵查破案占比已提升到61.1%,合成追逃績效江蘇第一。
變化不為奪人眼球
“大數據”助推新一輪警務改革
無疑,在“大數據”背景下的公安機關警務勤務機制,對基層所隊帶來的倒逼、助推之力,已經“勢不可擋”。調整原有的思路以最大程度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和壓力,已經成為蘇州不少縣市公安局夯實公安基層基礎的最重要著力點。
在張家港市公安局,自2012年6月實施卡口專業化運作以來,原有的隸屬于交警管理的15個市際各主要道路卡口,歸屬于新成立的巡防大隊,實行以堵控為主的新機制。兩年多來卡口查獲的違法犯罪嫌疑人共計達4251人。而這一看似簡單的職能調整,卻直接包含了警務機制的一個典型變化。
記者在張家港市與江陰市交界的包基卡口看到,這里各類守卡堵截設施一應俱全,二代證刷卡比對系統、智能比對報警系統和高清抓拍系統已將原來一個交通執法的卡口,完全打造成為一個實戰化、專業化治安卡口。“今天夜間剛查到一個比對出來有過涉毒前科的駕駛員,正等待現場尿檢,如有問題會立即移送派出所做進一步處置。”中隊長鄭天龍介紹說,卡口會根據110指揮中心指令,隨時設卡堵控嫌疑車輛和人員,特別是市區發生突發案件后,就會實行一車一檢,嫌疑車輛很難從卡口逃脫。
據介紹,5年來,蘇州公安警務改革并沒有在某一領域、某一警種單純為改革而改革,特別奪人眼球,都是在既沒有完全打破警種特色情況下搞合成警務,也沒有為了合成而單純把人和機構合并,而是緊緊圍繞社會治安和犯罪趨勢的規律,在科技警務所帶來新的思維、新增長點、新動力的驅使下,采取齊頭并進的漸進式改革方式。
蘇州公安在警務機制改革上的積極探索,是當前全國各地警務改革的一個典型,也是一個縮影。在9月22日舉行的全國公安廳局長座談會上,公安部專門部署了“基礎信息化、警務實戰化、執法規范化、隊伍正規化”等四項建設,明確了警務手段、機制、保障都圍繞實戰化來運行。業內人士表示,即將掀開的公安機關“大數據”時代,毫無懸念地對新一輪警務改革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要求,如果不順應這個時代趨勢,不去尋找最佳結合點,沒有勇于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毅力,那當然會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