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大規模的“老鼠倉”是馬樂“老鼠倉”案,就是交易所在做數據比對時發現的蹤跡。根據后期馬樂案法院開庭時的資料顯示,交易所在日常監控時,發現一個10億元賬戶重倉的小盤股和馬樂掌舵的博時精選[-0.41%]高度重合,進一步追查發現,一個3000萬的賬戶亦是如此,后交易所上報證監會并立案,最終挖出了這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老鼠倉。
和現在運用“大數據”手段相比,以前的“老鼠倉”查處基本上處在“刀耕火種”階段。現場檢查就是其中一種方式。有基金公司向北青報記者描述過現場檢查的過程,地方證監局“不請自到”,突然出現在辦公和交易平臺,并告知大家離開辦公座位。稽查人員隨后拿帶有監測程序的U盤插上基金經理使用的電腦,查看有無違規記錄。
早些年基金經理違規炒股,有些甚至直接在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上安裝炒股軟件,檢察人員打開電腦時,上面居然還有賬戶登錄信息。這也是為何當年某地證監局現場檢查時,有投研人員抱著電腦奪門而逃的原因之一。
除了現場檢查發現線索,在“大數據”出現之前,監管當局另一個破案手段就是依靠內部舉報,這大致分為家人舉報和同事舉報。在2013年之前的數個“老鼠倉”案件中,雖然監管機構在案情認定時并沒有對信息源進行描述,但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其中有些老鼠倉是基金經理的“小三”舉報,還有原配因為離婚財產分配不均舉報,同事舉報也是案發的原因之一,緣于辦公室斗爭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