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D1Net》1月9日訊
當前,大數據熱潮洶涌,然而,大數據在實際應用中卻遠遠沒有達到應該有的深入和廣度。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目前,大數據資源大致分三類:政府管理數據,企業擁有數據,公眾生活軌跡產生的數據。然而,由于安全性、可利用性等原因,前兩類數據不易被接觸,其市場化應用也一直處在探索之中。
有必要盡快把“睡大覺”的數據叫醒。政府管理數據應該開放出來,可以讓基礎設施和社會面貌得到改善,產業界愿意投錢建這類數據庫。
然而,從“大數據”到“大價值”,這中間要走過很長一段路。對運營商來說,數據開放是很尖銳的問題。企業對擁有的數據存在“捂盤惜售”的現狀和尷尬。
無論對內開放還是對外開放,企業都要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平臺建設,讓原本分散的數據流通起來。原始數據更像是未被開采的礦,怎樣從礦石中提煉‘金子’,再打成‘首飾’,需要平臺。在共享或公開數據之前,要對數據加工,但“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要在確保其安全性及價值的前提下進行流通,這是向市場開放的基礎。
安全性是大數據繞不過去的問題,海量數據的處理和分析能力同樣讓業界擔憂。數據分析處理量大,在萬億、幾十萬億字節的級別;速度要快,需要秒級甚至毫秒級的反應。
然而,我國目前的數據分析能力怎樣,我們并不知曉。我國大數據產業此前一直處于數據中心布網的階段,是否能自發地向數據資產重塑階段轉變還有待商榷。
事實上,原始數據能否在加工處理后轉變為“數據資產”,決定著其能否找到打開市場之門的“鑰匙”。在美國硅谷,數據在市場中已從原始無序轉化為有價資產。資料顯示,將原始數據轉化為智能數據的企業數據軟件公司Splunk,短短一年,市值從16億美元增長到了70多億美元。
D1Net評論:
大數據布局正熱火朝天,如何將大數據轉變為大價值,是大數據時代重要的課題之一,為此,要具備清醒的頭腦。在技術之外,發展大數據還要具備成熟的市場條件,“要清洗、脫敏、封裝、建立標準、約定規則”,形成良性的交易規則,才能保障數據順暢地流通進入數據資產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