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GSA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球將有260個LTE商用網絡,由此移動通信正式步入4G時代。無論對于消費者還是服務商而言,這都是一個好消息。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4G網絡帶來了大幅度的網速提升,最大化增強用戶體驗;對于服務提供方來說,盡管空口速率的提升進一步加大了后端管道的流量壓力,但是由此激發的移動互聯網流量也將促使業界出現更多商業模式和盈利空間。
美國無線運營商Verizon建設LTE已有3年左右時間,在2012年9月,其在網用戶網速達到11M,占據Verizon總用戶數的12%,流量消耗占到全網的35%以上,而到了2013年初,其4G流量已經占到全網流量的50%以上,而在最近這一占比更是提升至64%。不難看出,4G對于移動互聯網流量的促進效用可見一斑。
面對如何快速的流量增長,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一方面試圖通過不斷采用新技術等提升網絡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在探索如何在這數字海洋中尋求價值與創新。
如果說2012年,“大數據”僅僅是被業界所熟知與認識,那么在2013年,受到4G發牌與寬帶提速等利好消息的影響,那些曾被封為是“看上去很美”的大數據應用與方案正在嘗試落地與實施。
國內IT產業領跑“大數據”
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阿里巴巴每天都在大規模獲得數以P級的用戶數據與交易信息,多年來在阿里巴巴從事大數據相關工作的張茂森對此表示,互聯網正在將一切“數字化”,比如金融保險、買賣交易以及人與人的社交關系等,當這些數字化的信息被互聯網所串聯,又將加速這些數據的幾何級增長,而電子商務就是要找到“對”的數據整合起來形成交易。
在這方面,國外一些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已經形成了一些較為成熟的解決方案,比如Google、Amazon將大數據功能服務化,提供給客戶付費使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網站則基于大數據能力為億萬用戶做業務推送。而在國內,包括互聯網企業、IT廠商以及電信運營商在內的眾多領先企業,也在嘗試通過大數據能力在企業內外部提供決策支撐、業務創新等方面的探索。
聯想集團中國區大客戶事業部成熟行業總經理兼企業級產品營銷總經理劉征告訴記者:“除了傳統的PC與IT硬件,聯想這兩年也不斷增強自身的軟實力,目前聯想內部正在使用的大數據平臺就是完全自主開發的,公司內部在該平臺之上完成各種市場行為分析、產品設計以及用戶習慣挖掘等應用,經過驗證,目前這套大數據分析的方案已經成熟并可以將其商用化。”
國外“大數據”正在商用化
而在國外,一些互聯網企業正在讓“大數據”發揮更多的效能。
眾所周知,Google在全球擁有眾多的數據中心,但其對于IDC的整合以及重復利用卻做到了“極致”。作為Google賴以為生的核心業務“廣告”,長年以來就是依賴于大數據的應用與發展。據悉,在2011年,Google的MapReduce系統每天可以處理1000PB左右的輸入數據來支撐其核心業務,包括了搜索、廣告、地圖、郵件、社區等。Google還能夠針對不同的數據處理需求提供多種不同的數據處理系統,同時不斷將這些大數據的處理能力服務化。
Amazon作為全球較早實現云服務的數據中心服務商,也依托大數據實現了自身業務服務的增值。由于整合了非結構化和結構化,Amazon通過并行計算能力,將數據放入RedShift用于最終展現,目前Amazon已經可以為其托管應用提供諸如多租戶、按使用付費等大數據的服務。
“大云”2.5大數據應用漸成熟
相比起來,電信運營商對于“大數據”的出現似乎有些又愛又恨。不斷擴張的網絡規模與用戶基礎勢必將導致更多的數據出現,電信運營商們需要面對日益增長的用戶與網絡數據,“信令風暴”等負面效應逐漸凸顯。以中國移動為例,目前其已經擁有超過7.1億的用戶數量,全國基站數量超過100萬,每分鐘的通話連接超過800萬,而另一方面的數據是,每天信令數據超過1PB,每秒的上網流量超過40GB。
如何讓這些數據“變負擔為盈利”,是考驗當下電信運營商的智慧所在。運營商需要不斷增強自身對于網絡的管控與分流能力,并從獲得的大量數據中挖掘創新型業務。中國移動研究院錢嶺對此表示,目前,大數據已經成為運營商進行網絡優化、業務創新、精準營銷和決策支持等工作的基礎參考。
據錢嶺介紹,目前由中國移動主導研發的“大云”2.5云計算平臺已經在PaaS層建立了完整的數據管理/分析系統。在大數據基礎平臺的開發中,中國移動雖然是基于開源Hadoop,但并沒有完全套用,而是針對目前大數據的實際分析需求,在此基礎上研發了獨特的符合自身數據抓取與分析特點的BC-Hadoop大數據平臺。
據悉,BC-Hadoop大數據平臺具備了大規模、高性能、多租戶、高可用以及接口標準化等特點,目前可以支持4000節點組成的單個大數據集群,實現了多用戶之間的計算與存儲資源相對隔離的目標,以及向下兼容的標準化接口。目前,“大云”2.5平臺可以實現大數據的ETL業務、查詢業務以及挖掘業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