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產業才有專業報”,正因為專業報與產業的密切關系,所以它們之間有一種休戚與共的命運。無論這個行業發展到哪一個階段,作為專業報的評論員,他(她)都應該對所在行業的情況了然于胸、揮灑自如。
在所謂“大數據時代”的直面沖擊下,今天的報紙已經越來越像信息產業。盡管數字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報紙將喪失它的言論性。恰恰相反,報紙這樣的傳統媒體如果能在當下這個信息快餐化時代,牢牢把握住“評論”的水準,以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和積累,以及日復一日滴水穿石造就的品牌效應,面對當今紛至沓來的各種社會現象、經濟行為不斷地發出自己強有力的聲音,亮出自己鮮明的“表情”,那么,報紙所擁有的權威性依然不可替代。
用評論撥開經濟現象紛紜迷霧
2009年7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我國當年上半年經濟發展主要數據,我國經濟已止住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快速下滑的勢頭,進入企穩回升的新階段。這個時候,紡織業界以及一些商業性的專業網站又出現了要加大投資、大干快上的聲音。作為業內的重要媒體,《中國紡織報》非常敏銳地意識到一定要警示產能過剩的問題,用評論以正視聽。同年7月23日,報紙頭版《一周觀察》欄目中刊發了《市場需要競爭力強的產能》評論,就如何看待紡織工業的產能做了分析并得出結論:如果把長期性、周期性和結構性的產能過剩三種類型區分開來,問題已相當清楚。我們需要發展的是長期有競爭力的有效產能,淘汰低效、無效也就是落后的產能,同時要適應產業的周期性變化。文章刊出后得到多方好評,彰顯了《中國紡織報》作為行業權威媒體的主導地位。
2009年10月,全球著名時尚奢侈品牌范思哲宣布:關閉其在日本的所有門店。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說,面對中國奢侈品市場的強勁增長及其他奢侈品牌在中國的擴張,范思哲很可能在中國區進行布局。獲悉此消息,我們感到“國外奢侈品牌在中國”是一個極為熱門的大眾話題,尤其是對作為消費主力軍的年輕人更具吸引力,《中國紡織報》絕不可等閑視之。于是,我們用數據分析了奢侈品外國市場萎縮、中國市場增長的現狀后,寫下《奢侈品市場的中國擴張》一文,同樣刊登在《中國紡織報》頭版《一周觀察》欄目中,文章最后亮出自己的觀點:坐觀如此架勢,我們本土的品牌服裝及奢侈品牌是否應該認真謀劃一下,如何在自家門前守住疆土。此文成為站在生產者角度而不是消費者角度看待熱點問題的獨家聲音。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相對于國家重點支持的新興產業而言,傳統制造業包括紡織業究竟能獲得哪些利好,業界上下多有疑惑,說法不一。2013年1月25日,筆者在《中國紡織報》頭版的《聲音》欄目中撰文《十八大給紡織業帶來新機遇》,文中鼓勵企業深刻領會中央將支持實體經濟并在政策措施上給予更好的保障這一大政方針,堅持結構調整,主動創新產品,為城鎮化建設中大批務工人員從農村生活轉向城市生活所帶來的市場需求做好準備。在僅有1000字的評論中,將一個大的宏觀問題化解成實際的行業看點。此文受到行業內諸多企業讀者的贊賞。
盡管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的報紙還不能經常達到本報評論員、專欄作家與讀者同版多角度對話,但實時的、有針對性、有深度的評論欄目也足以使紙媒在各種傳統媒介及新媒介的圍堵之中,留下一抹最亮麗的“表情”。
專業報需要深入把握行業發展命脈
作為一名在專業報紙工作了28年的記者,有一種評價我非常贊同,叫做“不出名也是記者”。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的新聞輿論界就對專業報紙有過詳盡的描述和準確的定位。專業報是緊跟某一產業的報紙,對大眾而言,可以說它是一種看不見的報紙。專業報不能離開與本行業相關的企業,而且與產業的關系必須非常密切。專業報的特征是詳細和精確地報道全國性日報、期刊所不報道的產業界內部信息。深入研究專業報較早的日本新聞研究刊物曾公開過兩家專業報的編輯綱領:“專業報與產業界同呼吸共命運。只有為產業的正常發展貢獻力量的編輯態度,才能換得專業報的發展”(日本《糧食時報》);“以建設業健全的發展和興旺為目標,編輯方針嚴正而公平,以迅速報道建設界活動為基本使命”(日本《九建日報》)。
盡管中國的專業報歷史不是很長,但是,伴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各行業的專業報紙應運而生。在這些專業報紙上,與其刊登國家領導人與外國首腦握手的照片,不如刊登產業界動向或國外同行公司的動態更能引起專業讀者的興趣。這些專業讀者想知道的,是全國性報紙、期刊不報道的如原材料的供需與價格,業界同行、競爭對手何時生產了何種新產品等信息。投資家亦希望通過閱讀全國性報紙、期刊所看不到的細致而微觀的企業動態,以便對其公司股票進行預測。“有產業才有專業報”,正因為專業報與產業的密切關系,所以它們之間有一種休戚與共的關系。通常來講,行業興則報紙旺,行業衰則報紙退。但是,無論這個行業發展到哪一個階段,作為專業報的評論員,他(她)都應該對所在行業的情況了然于胸、揮灑自如。
《提高兩個貢獻率踐行科學發展》是《中國紡織報》頭版頭條欄目《三論紡織發展“十二五”》撰寫的一篇本報評論員文章(見2010年10月26日《中國紡織報》),正是由于評論者多年來不但緊密跟蹤產業發展動態,而且能夠站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角度,以更遠的視野去觀察產業,才能抓住紡織工業轉變發展方式根本在于提高科技和品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這一主題。同樣,《重構紡織行業競爭新優勢》一文是《中國紡織報》2013年元旦社論,在不到2000字的篇幅內,將全球經濟格局中我國紡織工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融合闡述,對新的一年行業發展提示了方向。
今天,我們依然可以自豪地說,“評論”是報紙的殺手锏,在各種商業性專業網站的夾擊中,我們有具權威性、有深度、有立意的精致的評論“表情”,我們有具備思想廣度和深度的編輯記者隊伍,報紙的專業性和嚴謹性將不可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