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價值》上曾有一個案例,介紹的是1948年林彪在戰場上利用大數據的故事:
說林彪從帶兵開始,身邊就有個本子,每次打完仗,他就把戰果記在上面,不厭其煩。不了解的人,還以為他以此為樂。
遼沈戰役打響后,無論戰情如何緊急,多么疲憊,林彪依然每天堅持聽軍情匯報,而且要求很細:俘虜要分清軍官和士兵;繳獲的槍支要統計出機槍、長槍、短槍;擊毀的和還能使用的汽車要分出大小和類別,每份戰報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枯燥數據。
一天深夜,值班參謀正讀著一份遭遇戰的戰報,林彪突然叫“停”。他問周圍的人:“剛才念的那個戰斗的繳獲你們聽到了嗎?”周圍的人滿臉都是睡意和茫然,因為像這樣的戰斗每天都有幾十起,只是枯燥的數字稍有不同。
林彪見無人回答,便接連提出3個問題:“為什么那兒繳獲的短槍與長槍的比例比其他的戰斗略高?為什么那兒繳獲和擊毀的小車與大車的比例比其他的戰場略高?為什么那兒俘獲和擊斃的軍官與士兵的比例比一般殲敵略高?”人們還沒來得及思索,林彪已指著軍用地圖說:“我猜想……不,我斷定!敵人的野戰指揮所就在這兒!”隨后,林彪命令全力追擊從該處逃走的敵人。敵軍首領廖耀湘剛剛還在慶幸自己在意外的遭遇戰中幸免于難,很快就發現被漫山遍野的解放軍團團圍住……
這個案例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利用數據可以進行形勢的預判,無論是在現實的戰場上還是如今硝煙彌漫的商場上,大數據的作用都不容小覷。
什么是大數據?
大數據(big data),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資訊。
早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將大數據熱情地贊頌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不過,大約從2009年開始,“大數據”才成為互聯網信息技術行業的流行詞匯。
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如果把大數據比作一種產業,那么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于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對相關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
用大數據把消費者“挖”出來
正在到來的大數據時代能給中國酒業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加久是浙江商源集團旗下的連鎖門店,自2012年開放加盟以來,門店數量已經突破了上百家,更重要的是,其在2010年就開始的電商平臺也已經初見成效。
目前在杭州,久加久的電商渠道最終形成了一個同城配送體系,“別人拿到的可能是一個冷冰冰的紙箱子,但是在久加久下單后,顧客拿到的可能就是一瓶酒,一瓶‘有溫度’的酒。”浙江久加久食品飲料連鎖有限公司零售連鎖部總經理徐志榮向記者表示,而伴隨著久加久連鎖門店加盟量的增多,這樣的同城配送體系還會向更多的城市復制。
不僅如此,久加久還在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因為酒水更多的是在場景中消費。譬如說大家某天吃飯的時候想到喝什么酒,很少有人會提前半個月就準備。不過在久加久的設想中:客戶有了購酒的需求之后,打開久加久的手機APP,看看有什么好酒,手機下單,十幾分鐘到半個小時就送到了。
這就是久加久未來的購物體驗,而這種體驗存在的前提就是大數據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