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數據國家戰略有望提上議程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作為信息時代的一種新事物、新產業,大數據具有基礎性、技術性、社會性、滲透性和復雜性等諸多特性,這提醒并告誡人們,大數據與普通人和企業的發展同樣聯系密切,它需要國家推動,但全社會的支撐更不可少。筆者認為,大數據戰略的實施將極為依賴國民科學素養提高、數學教育革新發展和企業應用熱情高漲等三大社會性支撐。
大數據時代正在來臨,而它是一個格外要求國民科學素養具有整體較高水平與程度的時代。然而,中國的國民科學素養水平恰恰不高,田園牧歌、安于現狀是對傳統社會最好的圖釋,科技史上的“李約瑟之謎”是中國人科技素養缺乏的生動寫照和先天烙印,而且一定程度影響至今。但如同俗話所說“缺什么補什么”一樣,要想在大數據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就得下大力把我們所缺的國民科學素養補上去。一般來說,國民科學素養主要標志有三項:國民受教育程度、理解科學知識與方法的能力、專利發明數量。這些都不能成為面子工程,必須要實現真正的突破。
另一方面,大數據者,“數”為其核心,因而數學教育當仁不讓地成為決定大數據發展狀況的核心社會因素。反觀我們的數學教育現狀,重灌輸輕思維、重知識輕方法、重理論輕應用,還相當普遍。因而,學生的數學成績國際領先,但人們卻沒多少數學思維、方法和應用能力,很難把數學帶入到實際工作中。而一些發達國家正好相反,學生的數學成績并不好看,在數學思維和方法上卻得心應手。如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就獲益于把大數據信息化運用于化學研究之中。這就表明,數學不僅是一門知識或科學,還是一種思維、方法或者習慣,這是大數據所需要的境界,也是我們數學教育在走出填鴨式教學后要追求的境界。
大數據同時也是一種新興產業,除了科技、教育界的參與,更需要企業成為其造血細胞。如果沒有企業運用大數據的熱情,前面的準備工作都將白費。只有讓企業樹立起大數據思維、運用大數據方法,樂于參與數據財富創造,在全社會形成大數據的時代潮流與風尚,才能造就大數據繁榮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