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IBM中國研究院面向工程院院士展示了以IBM沃森技術為核心的大數據應用認知計算,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原中國教育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原中國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譚鐵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傅小蘭,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所長孫凝輝,香港大學工學院院長Norman Tien教授,IBM沃森技術全球研究主管Eric W. Brown博士等資深專家出席了研討會。
人類已經進入認知計算時代,認知計算是應對大數據挑戰的關鍵科技之一。與會專家深入探討了大數據時代認知計算技術的多維度走向。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沈曉衛博士表示:“作為IBM研究院全球系列研討會之一,本次會議旨在探討認知計算的技術趨勢和未來發展方向,更好地應對大數據時代的各種挑戰。”
認知計算四大特性:輔助、理解、決策、發現——應對大數據時代挑戰
大數據具有數量大、速度快、多樣性、不確定性等特點,這給數據的采集、存儲、管理和分析都帶來許多挑戰。如何將紛繁數據化繁為簡,實現類似人腦的認知與判斷,發現新的關聯和模式,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就顯得尤為重要。
認知計算時代,計算機將成為人類能力的擴展和延伸。將計算機的運算處理能力與人類的認知能力完美結合,完成人類或機器無法單獨完成的任務。認知計算意味著更加高效的信息處理能力、更加自然的人機交互能力、以數據為中心的體系設計,以及類似人腦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為人類應對大數據挑戰開啟了新的方向。
認知計算系統所具備的四個層次的特性——輔助(Assistance)、理解(Understanding)、決策(Decision)、發現(Discovery),將是人類面對大數據時代的挑戰、做出智慧決策的保障。百科全書式的信息輔助和支撐,讓人類利用廣泛而深入的信息,輕松成為各個領域的“資深專家”;非凡的觀察和理解能力,幫助人類在紛繁信息中發現其內在的關聯和涌現的趨勢;快速決策能力,幫助人類定量地分析影響決策的方方面面,降低失誤,保障決策的精準性;發現及洞察能力,將實現從“演繹”到“歸納”的突破,真正讓機器具備類似人腦的“認知”能力,幫助人類發現當今計算技術無法發現的新洞察,新機遇及新價值。
認知計算的應用前景
作為認知計算系統的杰出代表,IBM沃森技術已經應用于醫療、金融和客戶服務等領域,以其更加智能、精準的大數據分析能力,降低誤診、拯救生命和提升客戶體驗。例如,在醫療領域,IBM正在與一些醫療保健機構合作,基于沃森技術,將數百萬頁的期刊、報告和教科書結合在一起,解答許多復雜的醫學問題,通過創新方式開展醫藥的研究與實踐活動,從而提高醫護質量。
沃森的商用實踐預示了認知計算廣闊的行業應用前景。未來,認知計算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將帶來根本性的改變。例如,在實時金融風險控制領域,認知計算技術可以讓人們實現秒級的風險檢測與防范;在癌癥治療領域,目前需要一個月或更長時間才能制定出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方案,而認知計算技術則可以把這個周期縮短至一天,這將極大地提高癌癥患者的治愈率;在教育領域,認知計算通過實時分析技術,為學習者制定個性化的教育計劃并及時評估學習效果,以此優化教育方案,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
協作創新,構建認知計算的生態系統
“認知計算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貫穿整個計算機軟硬件的整體創新。它的實現需要來自各個領域的科學家的共同努力。認知計算技術的發展一定是協作創新的結果。”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沈曉衛表示:“我們期待與學術界、產業界一起,協作推動產學研合作,推進技術的轉化,積極構建認知計算的生態系統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