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有時候基于消費者的數據分析可能會導致不科學的結果,另一方面過于強調大數據的分析作用會干擾創作過程,使得產品不倫不類。在創作風格受到干擾的情況下,導演的個人風格不再明顯,會影響產品的多元化,降低產品的吸引力。在消費者隊伍不成熟需要培育的情況下,這個過程尤其需要慎重。
圍繞大數據推進影視投資在國內的環境目前還不夠成熟。就互聯網視頻而言,中國視頻網站的內容由資本的興趣決定,但是國內的視頻付費市場并不成熟,目前的主要盈利模式還是廣告投放,很難完全以用戶為中心決定影視劇的“配置”。
只有付費收視覆蓋成本,多屏融合加速之后,視頻服務才能突破網絡計算機的范疇,成為“客廳文化”,才有可能實現由數據說了算的定制服務。
其次,營銷必須和內容相關聯,根據觀眾喜好定制的節目,不但可以被定向推送給關聯觀眾,而且可以根據觀眾群的定位“定制”廣告。最關鍵的因素則是國內的數據分析習慣并沒有形成,一方面“萬惡的收視率”“收視率造假”等收視率統計風波不斷,另一方面精確的數據分析始終未能納入影視劇投資成本,往往一本糊涂賬,更不用提“算出”一部劇。
筆者認為,大數據的潛力十分大,但是需要更好的將大數據嵌入產品的創作流程,一方面根據不同的數據維度收集有效數據,優化分析算法,另一方面需要在產品營銷,版權購買和創作及消費渠道等方面入手,使得大數據不只是一種更加,更滲入到公司的管理流程成為企業的經營資產和管理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