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大數據數據庫 → 正文

開源分布式NoSQL數據庫系統——Cassandra

責任編輯:editor007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5-01-04 17:49:40 本文摘自:36大數據

ApacheCassandra(社區內一般簡稱為C*)是一套開源分布式NoSQL數據庫系統。它最初由Facebook開發,用于儲存收件箱等簡單格式數據,集Google BigTable的數據模型與Amazon Dynamo的完全分布式架構于一身。Facebook于2008將 Cassandra 開源,此后,由于Cassandra良好的可擴展性和性能,被Digg、Twitter、Hulu、Netflix等知名網站所采用[1],成為了一種流行的分布式結構化數據存儲方案。

在數據庫排行榜“DB-Engines Ranking”中,Cassandra排在第十位,是非關系型數據庫中排名第二高的(次于MongoDB)。

歷史:

Cassandra 的名稱來源于希臘神話,是特洛伊的一位悲劇性的女先知的名字,因此項目的Logo是一只放光的眼睛。

這個項目由就職于Facebook的Avinash Lakshman(也是Amazon Dynamo的作者之一)和Prashant Malik在為Facebook的Inbox編寫。2008年,Facebook將項目開源,Cassandra在2009年成為了Apache軟件基金會的Incubator項目,并在2010年2月走出孵化器,成為正式的基金會項目。目前這個項目主要由專門進行Cassandra商業化運作的DataStax公司來開發,也有一些來自其他公司或獨立的開發者。

主要版本和主要改進:

0.6,2010年4月發布,支持內置的緩存。

0.7,2011年1月發布,支持按列建二級索引(secondary indexes)及在線修改表的結構定義

0.8,2011年6月發布,支持CQL語言和零停機的在線升級

1.0,2011年10月發布,支持數據壓縮,level compaction和提高讀取性能

1.1,2012年4月發布,支持ssd和機械硬盤混合使用

1.2,2013年1月發布,支持虛擬節點(一個機器在一致性哈希環中擁有多個節點)、原子性的批處理

2.0,2013年9月發布,支持輕量級事務、觸發器、改進compaction性能,強制使用Java7

2.1,即將發布,顯著提高讀寫性能

3.0,未來發布,支持在集群中運行用戶定義的函數,支持所有能在JVM上運行的語言

數據模型

Cassandra使用了Google 設計的 BigTable的數據模型,與面向行(row)的傳統的關系型數據庫或鍵值存儲的key-value數據庫不同,Cassandra使用的是寬列存儲模型(Wide Column Stores),每行數據由row key唯一標識之后,可以有最多20億個列,每個列由一個column key標識,每個column key下對應若干value。這種模型可以理解為是一個二維的key-value存儲,即整個數據模型被定義成一個類似map>的類型。

舊版的Cassandra與客戶端交互的方法是通過thrift,而目前新版本的Cassandra采用與SQL語言類似的CQL語言來實現數據模型的定義和數據的讀寫。其中BigTable中的列族(Column Family)在Cassandra中被稱作類似關系型數據庫中的稱呼——表(table),而Cassandra/BigTable中的row key和column key并稱為主鍵(primary key)。

Cassandra的row key決定了該行數據存儲在哪些節點中,因此row key需要按哈希來存儲,不能順序的掃描或讀取,而一個row內的column key是順序存儲的,可以進行有序的掃描或范圍查找。

存儲模型

與BigTable和其模仿者HBase不同,Cassandra的數據并不存儲在分布式文件系統如GFS或HDFS中,而是直接存于本地。與BigTable一樣,Cassandra也是日志型數據庫,即把新寫入的數據存儲在內存的Memtable中并通過磁盤中的CommitLog來做持久化,內存填滿后將數據按照key的順序寫進一個只讀文件SSTable中,每次讀取數據時將所有SSTable和內存中的數據進行查找和合并。這種系統的特點是寫入比讀取更快[10],因為寫入一條數據是順序計入commit log中,不需要隨機讀取磁盤以及搜索。

分布式架構

Cassandra的系統架構與Dynamo類似,是基于一致性哈希的完全P2P架構,每行數據通過哈希來決定應該存在哪個或哪些節點中[11]。集群沒有master的概念,所有節點都是同樣的角色,徹底避免了整個系統的單點問題導致的不穩定性,集群間的狀態同步通過Gossip協議來進行P2P的通信。每個節點都把存儲數據在本地,每個節點都接受來自客戶端的請求。每次客戶端隨機選擇集群中的一個節點來請求數據,對應接受請求的節點將對應的key在一致性哈希的環上定位是哪些節點應該存儲這個數據,將請求轉發到對應的節點上,并將對應若干節點的查詢反饋返回給客戶端。

在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區耐受能力(CAP)的折衷問題上,Cassandra和Dynamo一樣比較靈活。Cassandra的每個keyspace可配置一行數據會寫入多少個節點(設這個數為N),來保證數據不因為機器當機或磁盤損壞而丟失數據,即保證了CAP中的P。用戶在讀寫數據時可以指定要求成功寫到多少個節點才算寫入成功(設為W),以及成功從多少個節點讀取到了數據才算成功(設為R)。可推理得出,當W+R>N時,讀到的數據一定是上一次寫入的,即維護了強一致性,確保了CAP中的C。當W+R<=N時,數據是最終一致性因為存在一段時間可能讀到的并不是最新版的數據。當W=N或R=N時,意味著系統只要有一個節點無響應或當機,就有一部分數據無法成功寫或者讀,即失去了CAP中的可用性A。因此,大多數系統中,都將N設為3,W和R設為QUORUM,即“過半數”——在N為3時QUORUM是2。

支持的操作

Cassandra支持對一列數據進行insert、update、或delete操作。其中insert和update雖然語法略有區別,但語義上等價,即可以針對已經存在的行進行insert或update一個不存在的行。

輕量級事務

從2.0版開始,Cassandra支持輕量級事務。這種事務被稱為“compare-and-set”,簡稱CAS。通過paxos算法實現在滿足某條件后才修改數據否則不修改。目前支持”insert if not exist”、”update if col=value”、”delete if not exist”等幾種操作。

數據類型

Cassandra在CQL語言層面支持多種數據類型

Cassandra

  與類似開源系統的比較

Apache HBase

HBase是Apache Hadoop項目的一個子項目,是Google BigTable的一個克隆,與Cassandra一樣,它們都使用了BigTable的列族式的數據模型,但是:

Cassandra只有一種節點,而HBase有多種不同角色,除了處理讀寫請求的region server之外,其架構在一套完整的HDFS分布式文件系統之上,并需要ZooKeeper來同步集群狀態,部署上Cassandra更簡單。

Cassandra的數據一致性策略是可配置的,可選擇是強一致性還是性能更高的最終一致性;而HBase總是強一致性的。

Cassandra通過一致性哈希來決定一行數據存儲在哪些節點,靠概率上的平均來實現負載均衡;而HBase每段數據(region)只有一個節點負責處理,由master來動態分配一個region是否大到需要拆分成兩個,同時會將過熱的節點上的一些region動態的分配給負載較低的節點,因此實現動態的負載均衡。

因為每個region同時只能有一個節點處理,一旦這個節點無響應,在系統將這個節點的所有region轉移到其他節點之前這些數據便無法讀寫,加上master也只有一個節點,備用master的恢復也需要時間,因此HBase在一定程度上有單點問題;而Cassandra無單點問題。

Cassandra的讀寫性能優于HBase。

關鍵字:開源節點處理Incubator

本文摘自:36大數據

x 開源分布式NoSQL數據庫系統——Cassandra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大數據數據庫 → 正文

開源分布式NoSQL數據庫系統——Cassandra

責任編輯:editor007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5-01-04 17:49:40 本文摘自:36大數據

ApacheCassandra(社區內一般簡稱為C*)是一套開源分布式NoSQL數據庫系統。它最初由Facebook開發,用于儲存收件箱等簡單格式數據,集Google BigTable的數據模型與Amazon Dynamo的完全分布式架構于一身。Facebook于2008將 Cassandra 開源,此后,由于Cassandra良好的可擴展性和性能,被Digg、Twitter、Hulu、Netflix等知名網站所采用[1],成為了一種流行的分布式結構化數據存儲方案。

在數據庫排行榜“DB-Engines Ranking”中,Cassandra排在第十位,是非關系型數據庫中排名第二高的(次于MongoDB)。

歷史:

Cassandra 的名稱來源于希臘神話,是特洛伊的一位悲劇性的女先知的名字,因此項目的Logo是一只放光的眼睛。

這個項目由就職于Facebook的Avinash Lakshman(也是Amazon Dynamo的作者之一)和Prashant Malik在為Facebook的Inbox編寫。2008年,Facebook將項目開源,Cassandra在2009年成為了Apache軟件基金會的Incubator項目,并在2010年2月走出孵化器,成為正式的基金會項目。目前這個項目主要由專門進行Cassandra商業化運作的DataStax公司來開發,也有一些來自其他公司或獨立的開發者。

主要版本和主要改進:

0.6,2010年4月發布,支持內置的緩存。

0.7,2011年1月發布,支持按列建二級索引(secondary indexes)及在線修改表的結構定義

0.8,2011年6月發布,支持CQL語言和零停機的在線升級

1.0,2011年10月發布,支持數據壓縮,level compaction和提高讀取性能

1.1,2012年4月發布,支持ssd和機械硬盤混合使用

1.2,2013年1月發布,支持虛擬節點(一個機器在一致性哈希環中擁有多個節點)、原子性的批處理

2.0,2013年9月發布,支持輕量級事務、觸發器、改進compaction性能,強制使用Java7

2.1,即將發布,顯著提高讀寫性能

3.0,未來發布,支持在集群中運行用戶定義的函數,支持所有能在JVM上運行的語言

數據模型

Cassandra使用了Google 設計的 BigTable的數據模型,與面向行(row)的傳統的關系型數據庫或鍵值存儲的key-value數據庫不同,Cassandra使用的是寬列存儲模型(Wide Column Stores),每行數據由row key唯一標識之后,可以有最多20億個列,每個列由一個column key標識,每個column key下對應若干value。這種模型可以理解為是一個二維的key-value存儲,即整個數據模型被定義成一個類似map>的類型。

舊版的Cassandra與客戶端交互的方法是通過thrift,而目前新版本的Cassandra采用與SQL語言類似的CQL語言來實現數據模型的定義和數據的讀寫。其中BigTable中的列族(Column Family)在Cassandra中被稱作類似關系型數據庫中的稱呼——表(table),而Cassandra/BigTable中的row key和column key并稱為主鍵(primary key)。

Cassandra的row key決定了該行數據存儲在哪些節點中,因此row key需要按哈希來存儲,不能順序的掃描或讀取,而一個row內的column key是順序存儲的,可以進行有序的掃描或范圍查找。

存儲模型

與BigTable和其模仿者HBase不同,Cassandra的數據并不存儲在分布式文件系統如GFS或HDFS中,而是直接存于本地。與BigTable一樣,Cassandra也是日志型數據庫,即把新寫入的數據存儲在內存的Memtable中并通過磁盤中的CommitLog來做持久化,內存填滿后將數據按照key的順序寫進一個只讀文件SSTable中,每次讀取數據時將所有SSTable和內存中的數據進行查找和合并。這種系統的特點是寫入比讀取更快[10],因為寫入一條數據是順序計入commit log中,不需要隨機讀取磁盤以及搜索。

分布式架構

Cassandra的系統架構與Dynamo類似,是基于一致性哈希的完全P2P架構,每行數據通過哈希來決定應該存在哪個或哪些節點中[11]。集群沒有master的概念,所有節點都是同樣的角色,徹底避免了整個系統的單點問題導致的不穩定性,集群間的狀態同步通過Gossip協議來進行P2P的通信。每個節點都把存儲數據在本地,每個節點都接受來自客戶端的請求。每次客戶端隨機選擇集群中的一個節點來請求數據,對應接受請求的節點將對應的key在一致性哈希的環上定位是哪些節點應該存儲這個數據,將請求轉發到對應的節點上,并將對應若干節點的查詢反饋返回給客戶端。

在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區耐受能力(CAP)的折衷問題上,Cassandra和Dynamo一樣比較靈活。Cassandra的每個keyspace可配置一行數據會寫入多少個節點(設這個數為N),來保證數據不因為機器當機或磁盤損壞而丟失數據,即保證了CAP中的P。用戶在讀寫數據時可以指定要求成功寫到多少個節點才算寫入成功(設為W),以及成功從多少個節點讀取到了數據才算成功(設為R)。可推理得出,當W+R>N時,讀到的數據一定是上一次寫入的,即維護了強一致性,確保了CAP中的C。當W+R<=N時,數據是最終一致性因為存在一段時間可能讀到的并不是最新版的數據。當W=N或R=N時,意味著系統只要有一個節點無響應或當機,就有一部分數據無法成功寫或者讀,即失去了CAP中的可用性A。因此,大多數系統中,都將N設為3,W和R設為QUORUM,即“過半數”——在N為3時QUORUM是2。

支持的操作

Cassandra支持對一列數據進行insert、update、或delete操作。其中insert和update雖然語法略有區別,但語義上等價,即可以針對已經存在的行進行insert或update一個不存在的行。

輕量級事務

從2.0版開始,Cassandra支持輕量級事務。這種事務被稱為“compare-and-set”,簡稱CAS。通過paxos算法實現在滿足某條件后才修改數據否則不修改。目前支持”insert if not exist”、”update if col=value”、”delete if not exist”等幾種操作。

數據類型

Cassandra在CQL語言層面支持多種數據類型

Cassandra

  與類似開源系統的比較

Apache HBase

HBase是Apache Hadoop項目的一個子項目,是Google BigTable的一個克隆,與Cassandra一樣,它們都使用了BigTable的列族式的數據模型,但是:

Cassandra只有一種節點,而HBase有多種不同角色,除了處理讀寫請求的region server之外,其架構在一套完整的HDFS分布式文件系統之上,并需要ZooKeeper來同步集群狀態,部署上Cassandra更簡單。

Cassandra的數據一致性策略是可配置的,可選擇是強一致性還是性能更高的最終一致性;而HBase總是強一致性的。

Cassandra通過一致性哈希來決定一行數據存儲在哪些節點,靠概率上的平均來實現負載均衡;而HBase每段數據(region)只有一個節點負責處理,由master來動態分配一個region是否大到需要拆分成兩個,同時會將過熱的節點上的一些region動態的分配給負載較低的節點,因此實現動態的負載均衡。

因為每個region同時只能有一個節點處理,一旦這個節點無響應,在系統將這個節點的所有region轉移到其他節點之前這些數據便無法讀寫,加上master也只有一個節點,備用master的恢復也需要時間,因此HBase在一定程度上有單點問題;而Cassandra無單點問題。

Cassandra的讀寫性能優于HBase。

關鍵字:開源節點處理Incubator

本文摘自:36大數據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阳市| 资兴市| 曲周县| 东兰县| 佳木斯市| 闻喜县| 礼泉县| 丹江口市| 彝良县| 西安市| 亚东县| 安仁县| 浦城县| 陵水| 论坛| 小金县| 镇江市| 黑水县| 定襄县| 渭南市| 扬州市| 郴州市| 永登县| 舒兰市| 札达县| 南投县| 财经| 德令哈市| 安新县| 巨鹿县| 呼伦贝尔市| 电白县| 乐昌市| 崇阳县| 洞口县| 靖江市| 岑巩县| 伽师县| 二连浩特市| 山阳县|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