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上過什么網站,喜歡瀏覽什么商品,甚至身高、體重以及個人賬戶信息都會被一覽無余。根據大數據時代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一個數據源,基于現代科技的數據截取和分析在網絡以及現實生活中大行其道。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網購大軍,各種軟件、插件、瀏覽器、網頁成為窺探個人隱私的便捷利器,而其背后蘊藏的數據挖掘及二次開發所產生的巨大商業價值,正被虎視眈眈。
大量數據截取軟件免費下載
網購中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的環節包括用戶注冊及登錄、網頁瀏覽、訂單填寫、網上支付。就支付環節來說,面臨著傳統盜號木馬、釣魚網站以及新型交易劫持木馬等的威脅。
大數據背景下,從理論上講,每個人每分每秒的行為都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的留存和被利用,可能是其本人根本不知道的。
昨日,安徽商報報道了《我的網購興趣被賣家跟蹤了》,記者進一步了解發現,網上如今用于數據截取的軟件已經鋪天蓋地,且多為免費下載使用。在百度上,關于“數據截取軟件”的網頁多達328萬個。“網絡數據攔截工具免費下載”等為標題的網頁比比皆是,同時還有“數據抓取的軟件環境”等使用指南類的網頁。
利用Cookie網絡公司跟蹤用戶
“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在利用Cookie跟蹤用戶,甚至通過Cookie就能知道用戶的興趣愛好、性別、月收入、登錄過的網站等隱私信息,然后為其廣告客戶精準投放網絡廣告。”省城互聯網資深人士王成元告訴記者。
據其介紹,Cookie是某些網站為了辨別用戶身份而儲存在用戶本地終端上的數據,不過這些數據已被很多互聯網公司用來換取商業利益了。“一些大型門戶網站,首頁上方的文字鏈接,報價為每天2萬元,而右側的文字鏈接,報價為每天約1.5萬元。 ”王成元介紹,門戶網站因為掌握了大量的用戶信息,并且能夠精準地向用戶推送廣告,所以有很多廣告商愿意付出高價在門戶網站刊登廣告。而一些小網站盡管很難被廣告商看中,但它們通過“轉讓”用戶信息給大網站也能分得一杯羹。“上網時最好養成清除Cookie的習慣,這樣能更好地保護隱私。 ”
專家:連鼠標滑動軌跡都能“曝光”你
合肥工業大學電子商務系主任、教授何建民說,一個人的電腦上會彈出他比較感興趣的商品廣告,屬于個性化推薦技術。要實現這種技術,首先要獲取消費者上網的各種數據,有兩種獲取方式:其一是從客戶存在電腦里的上網日志(Cookie)獲得,Cookie文件在設置默認中是自動發送,當網站發送數據請求后,就可輕易獲得記錄有上網痕跡的Cookie文件,包括目標IP、上網時間、瀏覽次數等等。其二,是邊上網邊被網站數據庫實時抓取,這其中使用的技術類似于木馬技術。在世界上,還有更先進的技術,利用鼠標滑動的軌跡或者人眼注視的方向角度,就可判斷出瀏覽習慣、關注興趣,例如德國的眼動儀。
律師:電子商務迅速發展急需細化立法
網購在帶給人們豐富商品和便捷服務的同時,也帶來了個人信息安全問題。 “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迅速變化需要立法更加細化”,安徽中天恒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朱政說。雖然我國在《刑法》、《侵權責任法》中提及個人信息保護,但并不細致,沒有明確的關于網絡個人信息獲取的具體規定。世界上已有五六十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細化的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