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D1Net》10月15日訊
引言:眼下,1號店后臺的PIS(價格智能系統)每天實時在線搜索60多個網站和1700多萬種商品的庫存信息和價格信息,并根據競爭對手的商品價格實時調整自己的商品價格。
具體說來,在公司設置的價格模型中,不同的品類都有相應的市場價格策略。譬如,有些品類的價格要做到業界領先,有些品類只要不高于競爭對手就行了。有些是我的利潤品類,有些是流量品類。我們在價格模型中設置底價后,系統就會根據對手的動態價格自動調整商品的價格。你知道,1號店有幾百萬種商品,完全沒有辦法用手工設置價格。
在1號店較為擅長的食品飲料領域,公司試圖做到價格領先,“尤其是進口牛奶品類,60%的線上銷售都是通過1號店走的”;而在服裝等領域,公司追求的則是毛利。
不難理解,當公司由于促銷而使得銷量大增時,消費者在那一特定階段的行為與未來的趨勢無關;此外,一些季節性、節假日的數據也要過濾,而那些因為競爭對手的促銷導致銷量突然下滑的數據也要剔除在外。
除了外部干擾,消費者的個人操作中也包含著不少無效行為,這同樣被視為一種“數據噪音”。有的用戶上1號店并不是為了購物,而純粹是為了測試網站,他注冊之后,往往下一個訂單后取消,再下一個訂單再取消,這些用戶肯定不在我們的研究范圍。
相比之下,更大的難題在于,線下批發商對線上數據的干擾。據王欣磊稱,一些地區的線下批發商可能是因為線上渠道的價格更便宜,于是通過各種渠道拿到優惠券在線上購買,再將貨品轉移到線下去賣。
收集數據的下一步,是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解答。事實上,面對同一組數據,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會得出全然不同的結論。也有人認為,隨著數據量的增大,研究的準確性一開始會隨之上升,但很快就會趨平。眼下,業界亦并沒有形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讀方法。從這個角度看,如何正確地解讀數據,讓數據模型越來越準確,是擺在所有電商企業面前的難題。
D1Net評論:
不難發現,1號店對大數據的研究和運用,仍處于摸索階段,而在全球范圍內,這依然是一個新鮮的應用。學術界如今已做了很多關于大數據的前瞻性研究,企業界則嘗試著大量的應用,但兩者間的關聯并不大,甚至朝著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行。換言之,在學術研究與實際應用中,尚有很大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