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背后隱藏著重要的價值。但是數據分析這件事是個臟累活,尤其是用戶行為分析。通常而言,為了了解用戶行為,一般都需要先確定跟蹤哪些類型的數據,然后再編寫數據抓取的代碼,再進行一下測試,往往幾天就過去了。如果這段時間正好工程師手上一堆“正事”要忙活的話,而且采集的數據屬于新類型可靠性存疑的話,需要的時間就更久了。Heap 決定解決這個痛點,其解決方案是記錄用戶在網站及app上的所有動作,然后將這些動作映射為事件或進行歸類分析。
近日,Heap 剛剛獲得了1100萬美元的 A 輪融資。此輪融資由 NEA 領投,Menlo Ventures、SVAngel、Initialized Capital 與 Pear Ventures跟投,所得融資將用于擴大人員編制,以滿足客戶增長需求。此輪融資過后,其總融資額為1300萬美元。
成立于2013年的 Heap 是一家從 YC 孵化出來的數據分析初創企業,創始人之一Matin Movassate曾是 Facebook 的產品經理。關于數據分析的意義,Heap 在公布此輪融資消息中說分析應該能改變“你做什么,而不僅僅是怎么做。”這種能力就源自對用戶行為的洞察。
如開頭所述,傳統的數據采集分析一般需要制定數據跟蹤方案,再由工程師編寫代碼實施,如果代碼是嵌入app里面的,意味著 app 還得等待應用商店批準更新,整個過程既費時又費力。Heap 于是就采取了一個直截了當的辦法:自動記錄所有(用戶行為)數據。只要安裝了Heap,用戶在網站或者app上面的所有行為都會被記錄下來。分析者需要做的,就是針對這些動作定義自己關心的事件(比如將“用戶注冊”定義為“click on #login”),或者共同的行為類型(比如都使用“Firefox”瀏覽器的用戶)。你可以將它看成是 Google Analytics 的專業版,但是使用上要比前者簡單直觀許多。
正因為此,Heap 贏得了Zendesk、 Twilio、Optimizely、CrunchBase等一批客戶的青睞,并且在去年實現了4.5倍的收入增長。
Heap 的競爭對手包括 GoSquared、Mixpanel(36氪之前曾對 Mixpanel 進行過報道)等。跟這些競爭對手相比,Heap的簡單直觀、部署方便以及定價模式合理是它的優勢,但是在市場份額方面還不能跟這兩家相比;此外,由于Heap采取的是先捕捉后組織的數據處理方式,如果網站或者app調整頻繁(比如按鈕時不時會改動位置)的話,heap的事件定義也要頻繁調整,這會抵消掉它帶來的好處。
Heap這類日志工具承載的是大數據分析的基礎工作,要想把數據變成生產力,需要一個從數據轉化為信息,從信息轉化為知識,并將知識變成洞察,最后把洞察變成決策的過程。但目前這其中的很多環節都有缺失,創業者不妨在這當中去尋找一些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