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擔憂地看著這個小東西——它正在不斷調整角度,試圖翻過面前被它沖力推得拱起的地毯。”作為掃地機器人Roomba 960的新用戶,王女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樣描述自己首次使用的體驗,“它試了三四次,我以為它肯定不行了,然而最后一次,它鉚足了勁、哐當一聲就爬了上去,繼續開始歡脫地掃地。”
在看到Roomba爬上地毯的那一刻,王女士用“就像看到孩子學會了走路”來形容自己的心情,亦對掃地機器人這個新興事物重拾了一絲信心。過去,她曾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嘗試了一款不同品牌的掃地機器人,然而——“遇到地毯就上不去,經常原地打轉,不久后便閑置在家。”
Roomba系列掃地機器人,來自實用機器人公司iRobot。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在看到Roomba的同時,很難將這樣一個家用機器人與登陸火星、參與“9·11事件”援救、馳騁伊拉克戰場、檢測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等重大歷史節點相關聯,然而,這些正是iRobot眾多回憶中的幾個片段。或許,iRobot在大事件中怒刷存在感,也從側面印證了Roomba的能力:“我的機器人前輩們連火星都探測過,讓我爬個地毯算什么。”
事實上,從技術萌芽到在特種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領域試水,再到2002年進軍家用機器人,iRobot的成長經歷,見證了整個機器人產業的崛起。這個1990年孵化于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的機器人鼻祖企業,2017年出貨預計達到8.8億美元體量。在家用機器人洶涌大潮下,iRobot正在迅速進入尋常百姓家。
這一切,源自于iRobot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Colin Angel幼年時的樸素愿望。
酷玩機器
iRobot公司的全球總部所在地,位于美國馬賽諸塞州貝德福德市(Bedford)。自波士頓市中心向西北驅車大約30分鐘,即可抵達這座頭頂兩側寫有綠色“iRobot”字樣、擁有巨大落地玻璃窗的雙層樓建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抵達時,適逢貝德福德市下雨。在細雨中,iRobot顯得冷峻清冽。進入iRobot之后,這份冷峻又由酷炫感所代替。無論是一層大廳的磨砂玻璃墻上,還是員工區域內門上,都能發現“COOL STUFF”(新奇事物)的標語。
科技的酷炫感在iRobot歷史回廊中達到極致。這里陳列著自1990年以來,iRobot公司自主研發的數十個機器人:有擁有六條腿、可自主行走的太空探測機器人Genghis,有類似于微型小坦克的戰術移動機器人PackBot,有能承載高達68公斤有效載荷的負重機器人Warrior,有類似魚雷狀的水下無人控制車Seaglider……
這些機器人背后的故事更令人咋舌。Genghis的誕生,轉變了NASA研發太空探索機器人的思路,最終成就了“Sojourner Rover”(火星漫游者)。刻有Colin Angle名字及其他重要貢獻者的后者,于1997年完成人類對火星的首次探索。PackBot在“911事件”發生后進入世貿大廈搜尋幸存者,此后還現身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并于2011年進入日本福島核電廠檢測核輻射,被稱為世界上最成功的久經沙場的機器人。
同樣是在福島核電站泄漏事件中,Warrior曾作為機械“消防員”,與PackBot共同派往出事地點,它將水龍帶拉入核電站內部的高溫區域,幫助引導冷卻水的流向。Seaglider則曾于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后,深入墨西哥灣探測漏油點。
“我一直以來的夢想與動力就是研究與創造實用機器人。”Colin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我認為真正的機器人不在乎它是否是像人一樣,它的真正使命在于給我們提供幫助。”
Colin將自己對機器人的熱愛歸因于他幼年時風靡的《星球大戰》。在電影中,無論是機器人C3PO還是R2D2,都發揮著各自難以被替代的作用。“當我看到這些鏡頭時,我在想,機器人實在太棒了,我們也可以創造一個類似的機器人。”Colin描述道。
創業之路
直到1985年,幼年的夢想開始走向現實。那一年,Colin入學麻省理工學院(MIT)。
“在我還是MIT本科生的時候,我就加入了CSAIL實驗室。”Colin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最初進入CSAIL實驗室時,我手頭有許多不同項目,包括電子機械類和電子工程類。我曾用手邊素材做了一個吊車式的小型起重機、無線電控制車,還使用木材搭建了小型皮劃艇,等等。”
對于熱愛機器的Colin而言,這樣的實驗室“簡直是天堂”。而他導師、被業內譽為現代機器人之父的Rodney Brooks,則成為他邁向機器人行業的引路者。據iRobot技術副總裁Chris Jones介紹,當時傳統的機器人理念是使用超級電腦賦予機器人基礎智能,通過對周邊環境進行掃描后作出相應反饋。然而,由于計算能力、硬件能力無法匹配,傳統理念中的機器人不僅體型笨重,且反應速度奇慢無比——經過10-15分鐘的環境掃描,才能邁出一小步。
“Rodney教授非常支持我們嘗試仿昆蟲類、仿生類機器人。事實上,螞蟻的大腦并不強大,但它可以翻越諸多障礙物,并在復雜地形中進行路徑選擇。”Colin表示,“Rodney教授希望突破傳統理念,利用簡單的思維邏輯讓很小體積的機器人完成許多復雜動作。”
正是在教授的啟發下,Colin運用8字節處理器、256字節計算能力的組合,模仿螞蟻做成了本科畢業作品Genghis,該作品也讓他贏得當年MIT最佳本科畢業設計獎。隨后,在完成研究生畢業設計作品——一個六腿機器人——并同樣獲得成功之后,Colin開始考慮機器人技術在實用性上的突破,這亦與Rodney教授的想法不謀而合。
“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有一天我走進Rodney教授的辦公室,教授對我說,‘Colin,我在想,我們要不要根據這種行為控制機器人的智能架構,成立一個公司’。”Colin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回憶道,“他話音未落,我立刻回答,‘可以啊,我來做這個公司’。”于是,原本計劃繼續在MIT攻讀博士的Colin,碩士畢業后最終選擇與Rodney Brooks、Helen Greiner聯合創立了iRobot。
在當前機器人浪潮席卷世界的環境下,很難想象1990年iRobot初創時的艱難。盡管手握實用機器人前沿技術,但由于整個機器人領域在實際生活中太過超前,其商業化探索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iRobot創立前六年半的時間內,很多個月在開工時,賬面上的現金都難以發放本月工資。”Colin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甚至,以MIT研究生身份賺的錢比頭幾年創業時賺的錢還要多。”
但令人吃驚的是,即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iRobot員工仍然覺得工作穩定,對公司的前景亦毫不擔心。據Colin介紹,在當時嚴峻的創業條件下,iRobot創業前10年幾乎沒有一位員工主動離職。“只有一個人因為丈夫工作變動,需要搬到加利福利亞,只得選擇離開,除此之外,沒有人離開iRobot。”
商業化探索
在技術商業化的漫長過程中,iRobot做出了各種嘗試,包括特種機器人、油井機器人、清潔機器人等,甚至將機器人技術植入玩具娃娃,實現與孩子的交互。但從結果來看,這些都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成功的商業化路徑。
“起初我們沒有投資人,也沒有特別成型、特別清晰的商業投資計劃來吸引資方的關注,所以只能一路摸索。”Colin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我們花費了很長時間,才弄清楚具體要做什么。”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iRobot在創立最初的8年內利潤微薄,直到1998年獲得第一筆投資,這筆投資維持到2002年。在那一年,iRobot正式推出首款掃地機器人Roomba,進軍消費級市場,并開始贏得風投關注。此后,企業開始步入發展快車道,于2005年在納斯達克上市。
Chris Jones正好在2005年加入iRobot。在他看來,iRobot在探索過程中的部分項目積累了操作消費級產品并進行量化生產的經驗,而所有積累最終轉化為Roomba掃地機器人的產品概念。“自2002年推出了第一代Roomba掃地機器人后,現在Roomba已經有15年的歷史,在全球賣出了2000萬臺。這完全是iRobot一路走來、厚積薄發的成果。”
如今,從第一代Roomba 到現在的9系產品,Roomba已經經過了數次迭代。“在全球范圍內,我們擁有超過1000多項專利,在2016年IEEE Spectrum電子類行業中專利數量排名前五。”Chris Jones指出,“包括機械、機器人移動性能、傳感器及搭配人工智能導航系統等方面,都是我們的核心專利領域。”
技術上的領先,意味著Roomba機器人在使用細節處理上更加到位。據iRobot產品管理資深總監Hooman Shahidi介紹,所有Roomba產品均配備多重模式自動智能切換技術,可令機器每秒做出超過60次決策,不斷調整行為模式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家居環境。
另一個例子是Roomba 8系和9系產品主刷采用耐磨膠棒材質,擁有鋸齒胎面設計,使其能在任何材質地板上拾取灰塵的同時防止毛發纏繞。“目前Roomba是所有消費類清潔機器人中,唯一使用免纏繞清潔雙主刷技術的產品。”Hooman Shahidi表示。
此外,Roomba 9系產品還運用了創新的規劃式導航系統。通過在前端設置攝像頭,使它在清掃過程中能夠同時創建可視化地標,從而掌握已清掃和未清掃的區域。Hooman Shahidi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構建地圖能夠讓機器人了解清掃區域,并通過手機端APP呈現給用戶,幫助用戶了解家庭內的日常衛生情況。
聚焦家用
通過涉足家用服務機器人市場以擴大公司產品的應用面,這一舉動并不難理解。但令人費解的是,作為在特種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領域均曾涉足,尤其前者為其帶來巨大聲譽的機器人企業,iRobot最終卻選擇了聚焦家用市場。
2016年2月,iRobot以4500萬美元向阿靈頓資本合伙公司(Arlington Capital Partners)出售其國防業務,新的獨立公司將完全專注于國防、公共安全和安保的需求。iRobot自身則將更專注于家用清潔機器人領域。
“在機器人行業內,我們很難看到一家公司能夠兼顧特種、工業或家用中的任何兩類。”Colin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這個決定的原因,“在三種品類都嘗試過后,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們清楚自己更愿意在哪一品類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為使業務更加聚焦、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這也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此問題問詢iRobot多位管理層所得到的答案。然而,至少從當前的數據來看,家用服務機器人遠不及其它兩類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數據顯示,預計2017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32億美元,其中工業機器人147億美元,特種機器人56億美元,而服務機器人為29億美元,占比僅12.5%。
“與政府合作具有挑戰性,且盈利模式并不穩定;工業機器人規模確實很大,但家用機器人市場也正在迎頭趕上。”Colin這樣來解釋出售國防業務、聚焦家用服務機器人的原因,“無論從技術積累的成熟角度,還是我們的愿景與激情所在,都令我們做出了這樣的決定:我們就是想做實用型機器人,去切實影響、改善人們每天的生活。”
而改變人類生活的夢想,不僅屬于Colin一個人。在iRobot公司機器人測試實驗室內,一個Roomba掃地機器人正在客廳、廚房、臥室等房間內穿梭,幾十臺iRobot監測儀密切關注著它的行蹤和數據。在新產品推出之前,它將進行持續數月、多達幾千次的測試,單次測試時間約5至8小時。每次測試結束后,技術人員需要根據檢測報告參數不斷調試設備。
實驗室最里側的小屋中,一位測試人員正在通過儀器對地毯進行除塵及噴塵處理,以確保地毯上的灰塵為700毫米顆粒大小。在這個嚴格控制在24攝氏度、50%濕度的房間內,測試人員將對Roomba進行更精準的吸力測試:頭發、碎屑、芝麻粒般大小的顆粒、模擬堅果都將是它的“考題”。
與此同時,隨著“滴滴”聲響,身處歷史長廊盡頭、名為Ava的會議機器人自動啟動,進行新一輪測試。它緩慢地向前移動,繞過阻礙在它前進路線上的行人,“頭部”屏幕中傳出興奮的人臉畫面與說話聲——它們來自一位在后臺遠程控制Ava的iRobot技術工程師。
這些機器人背后的iRobot員工,所做的一切都在試圖改變人類生活,他們的樂趣亦建構于此。事實上,在iRobot一層大廳的磨砂玻璃墻上,不僅寫著Build Cool stuff(創造新奇事物)的字樣,還寫有Deliver Great Products(提供偉大產品)、Make Money(贏得利潤)、Have Fun(獲取快樂)和Change the World(改變世界)。其中,Have Fun因其字號最大,顯得最為突出。
“iRobot是我任職過最有趣、最有意義的一家公司。”iRobot首席運營官Christian Cerda坦言。擁有多年管理經驗的他,5年前從跨國公司BCG離開,選擇來到iRobot,“我們的產品不僅有實用的價值,還令人覺得好玩,而消費者對這樣產品的熱愛,給予了我們無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