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夏季,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舉辦了一次可以載入科技史冊的會議——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討會。會上,麥卡錫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標志著AI正式誕生。
經過了六十幾年的發展,人工智能不僅僅只是局限于實驗會議上的概念名詞,而是開始走向落地和商業化。沿溯著當年互聯網的發展路線,人工智能也在逐步通過各類形態滲透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當中。據Gartner公布的CIO調查報告預測,到2022年,企業AI市場的價值將高達61.4億美元。
政策、資本、技術多方驅動人工智能上馬
目前,全球各國組織都將目光聚焦于人工智能領域,并希望借此實現全球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數字化轉型。因此,各國政府開始牽頭引導AI在本國的發展,并在政策法規出臺相關文件,從戰略頂層促進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
以中國為例,2017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人工智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2018年人工智能標準化論壇發布《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2018版)》;2019年出臺《關于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相繼出臺的政策文件,為人工智能提供良好而優渥的發展土壤。
政策紅利不斷釋放,宏觀大環境前景良好,資本的入局也讓人工智能煥發了更強的生命力。
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涌入人工智能行業,競爭加劇的同時,也意味著AI商業化的步伐更加快速。隨著國內資本環境從瘋狂到理性,人工智能的恰逢其時,讓產業更加側重于應用技術本身。原本由于人口紅利的消失而日漸告急的企業經營成本,資本的入局為其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撐。《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19)》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745家人工智能企業中,577家企業發生融資事件,融資總額達到3832.22億元,排名全球第一。
回歸到人工智能技術本身,數據、算法、算力直接影響著商業化的進程。
首先,數據方面。隨著全球數字經濟的席卷而至,世界互聯網產業快速進入大數據時代,每年,全球大數據總量以50%的速度在高速增長,海量的數據是人工智能算法的訓練和應用的搖籃。尤其是國內人口基數大,信息化程度逐年上升,數據量大、數據種類豐富、數據的獲取和使用變得愈加開放,這些數據上的優勢直接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了便利。
伴隨著數據的擴張,算力和算法也不得不面臨新的提升。“人工智能不能建造在沙灘上,這個‘房子’遲早會坍塌。人工智能的基礎算法、算力、數據,前兩項我們國家還是弱的,光是數據強還遠遠不夠。”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如此點評國內人工智能的算力和算法水平。
人工智能實現技術突破、行業革新、產業化推進,都必須以基礎算法突破為基石。相較于美國,我國人工智能最薄弱的環節就是算法。業界普遍重視應用技術而忽略了底層技術,基礎算法的缺失,導致整個AI產業根基不穩。
算力方面嚴重制約著實際應用的落地。盡管,互聯網的高度滲透催生了算力水平的飛速提升,計算成本不斷下降的同時,服務器日益強大,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限制逐步放寬,算力似乎已到達臨界點,很多應用即將成為現實。但是,越來越多的數據、更加復雜的應用場景,爆炸式的算力需求預示著如今的算力水平還遠遠不夠。
AI與場景深度融合,應用層創新層出不窮
根據艾瑞咨詢相關數據顯示,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1190億人民幣,只有日趨完善的產業生態才能孕育出如此龐大的的市場前景。在人工智能的產業價值鏈條中,一般分為三大維度: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基礎層強調基礎支撐平臺的結果,技術層關注核心技術的研發,應用層側重應用發展的融合。
以人工智能技術計算能力平臺、基礎硬件設備、數據處理支撐等為主的產業基礎層是中國企業稍弱的一環,尤其是以諸如處理器、芯片等支撐AI基數的核心能力方面。
技術層是決定人工智能應用功能場景落地商業與否的第一主力,囊括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生物識別、語義識別等AI核心技術相關算法和技術平臺。
從當下大環境出發,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多集中在應用層面上,以具體場景為基準,以AI賦能各大垂直產業,如智能駕駛、智能醫療、智能金融、智能教育、智能安防等,實現各個產業場景的應用功能,加速傳統產業與AI深度融合,實現智能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