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主要使用機器學習的方法研究靜態屬性,例如從本地到全球范圍的土壤屬性分布。后來,通過使用更復雜的深度學習技術,可以處理更為動態的過程,例如,可以在同時考慮季節和短期變化的情況下,量化全球陸地上的光合作用。
地球
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常務董事、MSCJ的目錄董事成員Markus Reichstein是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他解釋說:“通過傳感器,大量的地球系統數據已經出現,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在分析和解釋方面一直落后。”論文的共同作者、MSCJ成員、德國耶拿大學計算機視覺小組的Joachim Denzler補充表示:“這讓深度學習成了一種有前途的工具,超越了經典的機器學習應用,如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或AlphaGo等。”應用的例子是火災蔓延或颶風等極端事件,這些事件受到當地條件影響,過程非常復雜,它也適用于大氣和海洋運輸、土壤運動和植被動態等一系列地球系統科學的經典主題。
但是,深度學習方法很難,所有數據驅動和統計的方法本身并不保證物理一致性,而是高度依賴于數據質量,并且可能在外推時遇到困難,此外,對數據處理和存儲容量的要求也非常高。該論文探討了所有這些要求和障礙,并制定了有效地將機器學習與物理建模相結合的策略,如果將兩種技術結合在一起,則可以創建出混合模型。例如,它們可被用于模擬海水的運動以預測海面溫度,雖然溫度是物理模擬的,但海水運動則是使用了機器學習的方法。Markus Reichstein進一步解釋說:“我們的想法是結合兩方面的優勢,利用物理模型的一致性和機器學習的多樣性,以獲得大幅度改進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