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最后一場是主題為“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和關鍵應用落地研討”的院士論壇。參與院士論壇的有:美國工程院院士、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鵬城實驗室主任、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高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長桂衛華,香港人工智能機器人學會理事長、香港科技大學講座強教授楊強。嘉賓們對人工智能應用的落地現狀、困難等進行了熱烈討論。
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工智能合作研究上大有可為
院士論壇的第一個環節,是鵬城實驗室和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柳崎峰博士介紹道,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的使命是搭建四個橋梁:
第一個橋梁是連接香港政府、監管機構和學術與產業界;
第二個是學術研究和產業界的連接;
第三個是人才和企業的連接;
第四個是香港和深圳,以及和內地的有效連接。
相信與鵬城實驗室合作后,能為人工智能一起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環境里面落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貢獻力量。
楊強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工智能產學研協同發展上將發揮重要作用。他表示,香港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頗有建樹,專業學術會議和期刊上也不乏香港的身影,“但是我們也看到,很多這樣的工作都集中在學術界,和香港本地的工業界結合并不深”。
楊強進一步解釋道,香港主要有兩個重要的工業,一個是金融,另一個是生物醫藥。香港的金融還是傳統“以人為本”的分析,而生物醫藥雖可比肩美國,但市場卻始終沒有面向大陸,此外醫藥的研制也僅限于香港,“這些限制也讓我們這些有理想的人覺得很悶,我們怎么能夠有這么好的技術不讓它過時,能夠讓它在社會上起到效益。”
楊強認為,以深港兩地為例,香港的學術和國內,尤其深圳的互聯網基因的結合,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也希望能夠廣泛地展開這樣的合作,像鵬城實驗室和香港人工智能學會,“我們就有這樣一個志向,也有很多實際的計劃在往下推進。”
數據優勢可轉化為產業優勢,但基礎研究還是得靠研發機構
高文說道,中國人口基數大、互聯網發達,因此在數據量上存在優勢。同時,中國正從欠發達向發達高速發展,“但是因為轉移得太快,很多東西跟不上,如果按照西方那種方式重走一遍,需要太長的時間,因此需要人工智能來提速。”
高文舉例說道,近年來中國城鎮化速度加快,但基礎設施的建設卻滯后于城鎮化的步伐;此外,國內的老齡化趨勢日趨嚴峻,服務長者也需要智能化。
“所以這方面需要的智能非常多,但是這些智能恰恰不是需要基礎研究做得多好之后才能做的,只要現有的工具做好了,把人培養好了,接下來馬上就可以用了。但是它怎么能轉化成基礎研究,我覺得還是比較難的,基礎研究還是要從對它的投入,從對基礎研究人員的評估、高校的政策的角度考慮,我覺得靠應用是拉不動的。”
沈向洋表示贊同高文的觀點,并進一步闡釋道,數據和應用的優勢可以轉化為我們的產業優勢,但是技術和研究的優勢還是要靠其它的方面,比如說像鵬城實驗室這樣新的研發的機構,應該能起到更多的促進作用。
比起關注中美貿易戰,更該思考知識如何為世界作出貢獻
現場有觀眾向四位院士提問:面對現在的中美的爭端,AI研究人員究竟應該韜光養晦,還是該大張旗鼓標榜自身的實力?
幾位院士都認為,技術發展應講求實事求是,關鍵是要“把事情做出來”,最怕就是“沒做成事,但卻把事情說大了,這就麻煩了”。
沈向洋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他認為“知識是世界的東西”,回顧世界的發展,知識傳播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印刷術誕生后,知識能夠印刷在紙上并得到傳播;互聯網出現后,知識的分享變得更加容易。這也側面促進了全球知識的積累。
“另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就是開源。”沈向洋說,開源以后,大家就可以在知識的積累上不斷地提升。
“我覺得在這兩件事情上,中國都要反思,中國作為一個人才的大國,在向前發展,對世界上知識的積累和貢獻上,我們能夠做一些什么。比如我們弄了半天,為什么沒有一個中國的開源的東西出來,這里面可能有文化的事情。雖然中國用開源的人多,但是貢獻開源的人不夠多,所以我覺得不見得要把很多的問題升華到中國和美國對抗的關系,我們應該去思考怎么樣對這個世界的知識的積累能夠做更多的貢獻。”沈向洋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