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事業群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集團CTO張建鋒將兼任阿里云智能事業群總裁,直接向張勇匯報,原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則另有任用。
成立新零售技術事業群,吳澤明將出任事業群總裁,直接向張勇匯報,新零售事業群將整合B2B、淘寶、天貓等的技術力量。
天貓升級為“大天貓”,形成天貓事業群、天貓超市事業群和天貓進出口事業部三大板塊。原天貓事業群總裁靖捷將繼續擔任天貓事業群總裁,原CEO助理李永和將擔任天貓超市事業群總裁,原天貓進出口事業部總經理劉鵬將繼續擔任天貓進出口事業部總經理。三位負責人分別向張勇匯報。
菜鳥網絡將相應調整陣型,成立超市物流團隊和天貓進出口物流團隊。超市物流團隊將向李永和和菜鳥總裁萬霖雙實線匯報,天貓進出口物流團隊將向劉鵬和菜鳥總裁萬霖雙實線匯報。
張憶芬出任阿里媽媽總裁,董本洪不再兼任阿里媽媽總裁,繼續擔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市場官。樊路遠接替楊偉東,擔任阿里大文娛事業群新一輪的輪值總裁。
陳麗娟帶領的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進入集團創新業務事業群,向張勇匯報。
架構調整最頻繁的阿里巴巴
跟騰訊七年調整一次架構不同,阿里巴巴每年都會至少調整一次架構。
我統計了一下,阿里巴巴從2011年到現在,公開的架構調整就有10次,除了這次還可以看看最近的:
2011年,一淘、天貓,三者從淘寶網拆分,團購平臺聚劃算獨立運營,ICBU(國際業務事業部)和CBU(中國業務事業部)從阿里巴巴B2B公司拆分出來;
2012年,設立淘寶、一淘、天貓、聚劃算、阿里國際業務、阿里小企業業務、阿里云為七大事業群;
2013年1月10日,阿里巴巴迎來史上最劇烈的一次架構調整:拆分出25個事業部,馬云表明此舉是為了將公司拆成“更多”小事業部運營,給更多的阿里年輕領導者創新發展的機會。這些事業部一共由9名事業部總裁負責。
2013年9月,阿里巴巴成立網絡通訊事業部,OS事業部升級為OS事業群,原B2C事業群總裁張勇出任阿里巴巴集團COO,阿里巴巴CEO陸兆禧親自掛帥移動業務,一切均是奔著移動轉型而去。不過事后這么這是麻痹對手的舉措,因為來往只是阿里聲東擊西之舉。
2014年阿里巴巴進行了一次架構調整,主要是人事變動,阿里集團COO張勇(化名逍遙子)、原淘點點事業部總經理王煜磊(花名喬峰)、阿里副總裁張建鋒(花名行巔)得到重用。
2015年3月6日,阿里巴巴對旗下淘寶、天貓、聚劃算進行統一規劃管理,整合為“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臺”;4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成立智能生活事業部;4月8日,阿里巴巴集團成立阿里汽車事業部;4月29日,阿里移動事業群整合完成…
2015年底,阿里巴巴再次架構調整,組成由“小前臺,大中臺”互為協同的創新管理模式,重組阿里巴巴集團商家事業部,首次組建平臺治理部,這次調整還涉及到不少人事任命。
2016年4月1日,阿里巴巴進行架構調整,張建鋒(行癲,中臺事業群總裁)出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CTO),同時擔任集團技術戰略執行小組組長,此外還有其余人事任命。
2017年1月13日,阿里巴巴架構調整,全面擁抱“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術和新能源)戰略。
現在,又調整了,阿里業務最為龐雜,通過跨界發展快速構建了一個要容納20億人的經濟體,幾乎是無所不包,業務廣度遠遠大于騰訊和百度。
阿里巴巴已經不是一個互聯網公司,不是一個科技公司,而是一個巨大的商業實體,這是其架構頻繁調整的根本原因,當然,架構調整也是業務發展的需要。
人工智能成本次調整最大看點
阿里這一次調整,核心原因張勇在內部信說了,是應對“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需要。具體來說,一個是互聯網已進入李彥宏所說的下一幕“人工智能”,另一個則是阿里新零售和全球化戰略發展的需求。
阿里巴巴這次六大調整內容,有3個與智能技術有關系,包括阿里云升級為阿里云智能,成立新零售技術事業群,以及打造天貓精靈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進入集團創新業務事業群,直接向張勇匯報。
可以看到,智能技術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阿里巴巴已經實現從商業公司向智能技術驅動的商業公司的升級。
阿里云事業群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由集團的首席技術官張建鋒兼任總裁,這表明AI技術對阿里會更加重要,接下來阿里云會加速推動AI在各行各業落地。
阿里云現在有三駕馬車:云計算、AI和物聯網,名字里面帶智能,表明阿里云不只是云計算平臺,阿里云此前已經發布了各種ET大腦,推動AI在醫療、交通、零售、工業等行業落地,就在前幾天的廣東云棲大會上,阿里云還發布了“飛龍工業互聯網平臺”。
阿里巴巴在前幾年實現從“應用驅動”向“基礎技術+應用技術”兩條腿走路的技術路線轉型,啟動了NASA計劃、成立了達摩院和羅漢堂,投資或者收購了芯片公司,都表明其更重視基礎技,現在CTO操刀阿里云,其基礎技術會進一步發力。
打造天貓精靈的阿里AI實驗室不再隸屬于阿里云,進入集團創新業務事業群,直接向張勇匯報。這意味著阿里巴巴認可智能音箱的成績,而且會強化布局,智能音箱是AI落地的核心產品,也是IoT特別是智能家居的入口,阿里巴巴志在必得。
胡曉明不再擔任阿里云總裁,另有任用。阿里云成為中國云計算老大和全球前三,胡曉明居功至偉,有人認為他可能會去螞蟻金服,胡曉明何去何從成為本次架構調整的一大懸念。
天貓調整也是一大看點,從一枝獨秀到三駕馬車,天貓超市事業群和天貓進出口事業部與原來的天貓并列,表明天貓在超市業務和國際化上發力,一個是本地,一個是全球。
超市是上阿里布局本地新零售的重要落子,主要提供本地快速送貨服務,結合阿里收購的餓了么的同城物流服務,以及B2B2C的獨特模式,將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國際化則是阿里巴巴上市后的重要戰略,金融、物流和電商都在出海,前面菜鳥和螞蟻構建了海外基礎設施,天貓應該會加大步伐出海,天貓國際進口這塊做得已經很好,未來的看點是出口,特別是與阿里巴巴在海外投資的電商平臺如Lazada的協作。
阿里巴巴成為一家AI公司,與早已戰略布局AI的百度,成為中國AI的兩只領頭羊。百度基礎AI技術更強,阿里應用場景更多,現在兩者都在向彼此學習,阿里強調基礎技術,百度強調應用落地。
產業互聯網兩馬戰正式開打
本次架構調整也表明,阿里巴巴用AI驅動產業互聯網的思路。
前段時間,騰訊也進行了組織架構的變動,整合成立了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明確了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兩條腿走路的趨勢,騰訊希望可以成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
消費互聯網天花板到了,產業互聯網成為大趨勢是所有人的共識。
跟“互聯網+”不同,產業互聯網不是“互聯網流量思維”,不是從線上導流到線下這么簡單,而是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技術(AI、IoT、區塊鏈)等,推動各行各業升級換代、效率提高和模式創新。事實上,馬云的“五新”,滴滴等與實體產業結合的商業模式,本質都是產業互聯網。
阿里巴巴跟騰訊不同,它是從2B業務起家的,阿里巴巴B2B公司就是服務中小企業的外貿生意,提出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愿景,后來才有2C業務淘寶天貓等等,所以阿里一直是2C和2B結合的路線,2B業務除了阿里云還有阿里媽媽、阿里釘釘等,螞蟻金服、口碑、菜鳥也是B/C混搭。結合阿里云這張王牌,阿里做企業級服務、做產業互聯網優勢明顯。
這一次調整,表明阿里巴巴繼續強化to B業務,而且會十分注重AI技術。
未來企業級市場阿里和騰訊再次上演“兩馬戰”也是毋庸置疑的。不只是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巨頭也都已吹響向產業互聯網進軍的號角,京東金融甚至直接更名為京東數科。“羅超頻道”認為,產業互聯網涉及到太多產業的深度融合,一定不會是少數巨頭的菜,不同產業,以及巨頭與不同產業間,都會出現大量的新機會,有望誕生大量的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