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谷歌人工智能“阿爾法狗”戰勝韓國圍棋名將李世石九段,引起世界廣泛關注﹔2017年,微軟人工智能“小冰”出版詩集,震驚文藝界……人工智能技術的無限潛力一次次沖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在越來越多的新領域裡大顯身手,其中就包括減肥這個領域。那麼,人工智能在減肥領域的運用是高科技改變生活的又一典范,抑或僅僅是一個噱頭?
不可否認,人工智能可以根據對身體的科學認識、對飲食的精確計算,提供個性化的減肥食譜、運動方案,給人們的減肥行動提供參考。目前,中國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8以上的肥胖人群已突破1億,肥胖率突破10%。2017年發布的《中國兒童肥胖報告》顯示,我國超重及肥胖的兒童青少年人數已接近4000萬。俗話說,減肥就是要“管住嘴,放開腿”。但是,面對如此龐大的肥胖群體,隻靠一句籠統的老生常談並不能解決問題。身體的胖瘦不僅與飲食、生活方式、基因、疾病、體質等有關,也與環境和社交方式有或多或少的聯系。因此,制定個性化減肥方案十分必要。與費用高昂的私人營養師和私人教練不同,人們輸入相關數據,通過軟件算法即可生成自己的減肥食譜與運動方案。人工智能技術在推動減肥科學化、平民化的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減肥不是萬能的,它既不能監督用戶的減肥行為,也很難為用戶提供減肥動力。中國古代哲人們的“道器之辨”與“體用之爭”為我們思考人工智能助力減肥這一話題提供了啟發。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技術停留在“器”的層面,我們對待它的態度則是“用”,怎麼用,能否堅持用,卻不是它所能解決的問題。它可以為我們打造個性化的健身方案,制定科學合理的減肥菜譜。但當我們因工作忙碌、家庭瑣事、任性放縱等原因將這些減肥App冷落的時候,它就無能為力了。因此,除了技術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自律和堅持。保持身心健康、樂觀自信是減肥的動力,“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精神則是減肥成功的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