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李開復第二本關于人工智能的書籍《AI·未來》發售。他預測,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被取代的崗位主要集中在重復性勞動的工作中。
一方面害怕被輕易取代,一方面又有高薪“誘惑”,很多人將擇業天平偏向了人工智能。在上海,人工智能發展前景究竟如何?對求職者來說,想從事相關領域工作應具備哪些素質呢?
上海人工智能發展的前景如何?
自2017年11月發布《關于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來,上海加速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據上海市經信委數據顯示,上海市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規模達700億元(人民幣),已形成了較成熟的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在智能駕駛、智能機器人等領域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此外,上海正在組建人工智能發展聯盟,集聚了近300家相關企業、投融資機構及科研院所。
除了產業發展之外,全國高校也積極擴展相關專業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的可用之才。今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這也是教育領域落實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具體舉措。《計劃》提出,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并引導高校通過增量支持和存量調整,加大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力度,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7月,中國進行人工智能相關研究、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院校已有89所,而在上海就有9所。
從事人工智能工作應具備哪些素質?
人工智能,簡稱AI(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一門包含計算機、控制論、信息論、神經生理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綜合學科。人工智能是從計算機應用系統角度出發,研究如何制造出人造的智能機器或智能系統,來模擬人類智能活動的能力,以及延生人類智能科學。
學習人工智能需廣泛的知識面和不斷地訓練,其中,知識面不僅僅是指基礎知識,還應當了解認知心理學、語言學、哲學和工程學等;除此之外,需掌握一些技能與工具,例如統計學、神經科學、控制、優化和運籌學等。概括來說,有志于從事人工智能工作的人不應以單純成為IT人為目的,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需具備豐富的知識量和技能。
另一方面,想要從事好人工智能工作,還應培養跨學科研究能力,外語和文化、醫學和健康、心理學、神經科學、法律、新聞和寫作、音樂電影或其他類型的藝術。對這些領域的探索可以發掘人工智能領域的更多可能性,并使從業者在職場中更“如魚得水”。
那人工智能就業的方向有哪些?作為引領未來的創新性技術,人工智能的就業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科研機構、軟硬件開發、高校等領域。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研發等高新尖技術領域也將讓人工智能從業者“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