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美國國防部目前正加緊研發可輔助情報人員搜集情報信息的人工智能技術,并計劃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整理極端恐怖組織的情報數據。無獨有偶,美國中央情報局也在開發用來獲取社交媒體數據的人工智能。美國安全中心發布的《人工智能與國家安全》報告中,詳細闡述了人工智能技術對情報搜集與情報分析的重要價值。
人工智能“投身”情報界,可充分融合衛星、互聯網、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加快情報提取與分析速度,實現全天候、多層次、實時廣泛的情報搜集,甚至有望成為情報界的“大咖”。
測試“空中慧眼”——
情報界迫切需要“人工智能間諜”
這些年,得益于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提升和網絡融合趨勢的加快,看不見摸不著的數據呈現出“井噴”態勢。尤其是無人機和衛星影像等新興技術的發展,正源源不斷地傳送著大量圖像和視頻信息。這可“害苦”了情報分析人員。相比于以往郵件、手寫文檔、電話錄音等情報收集方式,當今的社交網絡上每分每秒都誕生著“海量”數據,如何從中快速有效提取出關鍵信息,成為情報部門研究的重點。
情報界迫切需要“人工智能特工”的原因,主要是如今獲取的情報數據日益復雜,超出了人類分析員執行情報分析任務的能力。美國中央情報局此前公開透露,將依托硅谷開發商開展137個人工智能情報處理項目。這些項目的涉獵范圍也相當廣泛,大到通過對比數據變化來預測未來重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小到讓計算機自動標記出能引起情報分析員注意的人或物。隨著人工智能項目的快速發展,人們已經具備從社交媒體收集數據的能力,那些看似不經意發出的“朋友圈”,或許早就被“人工智能間諜”給盯上了。
與此同時,美國情報高級研究計劃局也積極“試水”人工智能,通過開展一系列研究項目尋求人工智能在情報領域的突破。前不久,美國情報高級研究計劃局就專門舉辦了深度學習挑戰賽,招募能自動解析衛星影像的人工智能“特工”。
眾所周知,軍用間諜衛星就如同“太空狗仔隊”一般,每天圍繞地球瘋狂拍下海量圖像。情報分析員處理圖像能力確實有限,而諸如導彈發射井等軍事設施的情報搜集工作,交給人工智能再合適不過。據悉,現有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實現了75%工作量的自動化。
事實上,美國中央情報局早在 2015年就創建了數字創新局。他們開發的用于預測社會動蕩事件的人工智能系統,能在事件發生前提供預警,并已應用在美國各州針對警察的暴力事件中。2017年底,美軍就在中東地區開展了人工智能情報分析試驗。加載有特殊算法的計算機被用來輔助分析無人機采集的視頻信息,從中自動識別出人、汽車以及各類建筑物。經過不斷學習和算法更新,人工智能在復雜環境下自動識別率已經超過80%。下一步,美軍還將在更多的無人機平臺上測試這一“空中慧眼”。
搭起“算法之橋”——
在海量數據中靠算法“泅渡”
數據無處不在,關鍵看你“用不用心”。此前,有“好事者”通過飛行軌跡記錄軟件找出了100架來自美國國土安全部和美國聯邦調查局的飛機。通過這些飛行數據構建模型,然后借助人工智能算法與其他飛機飛行記錄不斷進行數據分析,他們還找出了許多被“雪藏”的專用飛機乃至軍機。
如此看來,人類行為本身就是數據,而人工智能只是對數據加以利用的算法模型。由于有太多的數據需要篩選,情報機構把希望寄托在人工智能上,試圖借助人工智能來快速處理億萬比特的數據。可以說,人工智能在可用資源和緊迫需求之間搭起了一座“算法之橋”,借助算法在海量數據中“泅渡”,使情報分析自動化程度大幅度提升。人們再也不用耗費大量時間找尋坦克在哪里,而是可以花更多的時間考慮坦克為什么在那里、下一步坦克要做什么。
人工智能投身情報工作,其原理并不復雜。借助語音識別、文本識別、人臉識別等技術,人們就可以把大量非結構化數據“整合標注”,把已采集的數據處理成計算機較易理解的有用信息。據悉,美國空軍正在研究利用機器視覺識別系統監控視頻中的內容。這還只是較為初級的數據信息篩選,理想情況下,人工智能并不是機械地對特定關鍵詞或畫面做出警報,而是能對所有的文本、圖像和視頻信息有一個整體、動態化的理解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