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AI是幫助人類完成了終極進化,還是給我們帶來了毀滅?《終結者》系列以及最近熱播的《西部世界》第二季呈現的劇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類的思考。
西部世界第二季宣傳海報
對于人類的未來究竟如何,學術界百家爭鳴,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美國未來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提出奇點理論。
該理論預言:在2045年電腦智能與人腦智能可以完美的相互兼容,純人類文明也將將終止。屆時強人工智能終會出現,并具有幼兒智力水平。
在到達這個節點一小時后,AI立刻推導出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其他作為人類認知基礎的各種理論;而在這之后一個半小時,這個強人工智能變成了超級人工智能,智能瞬間達到了普通人類的17萬倍。
當然,也有樂觀者認為到那時候,人類物質將極大豐富,人類文明進入共產主義。
奇點理論的樂觀主義者——孫正義
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Masayoshi Son)在眾人一貫對未來抱有疑慮的時候,他卻毫不畏懼。他斷言,30年內,機器人的智商將提升到10,000,機器人的數量也將比肩人類。和很多科幻小說作家、未來學家、計算機程序員一樣,孫正義是奇點理論(the Singularity)的忠實支持者。
最近,《經濟學人》雜志發表文章稱,軟銀旗下的愿景基金將向科技行業投資1000億美元,這在體現孫正義本人大格局的同時,也恰好證明了孫正義對人類光明未來的期待。
投資大致分為三個領域:1.前沿產業 2.正在運用新技術的老產業 3.科技、媒體、電信。
“奇點”理論的兩種解讀
對奇點理論態度看法的不同,事實上是對未來人工智能所能達到的先進程度的爭議。業界把人工智能按照先進程度,分為三種: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超級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只能在特定領域、既定規則中,表現出強大的智能,例如AlphaGo。
而強人工智能不受領域、規則限制,具有人類同樣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超級人工智能呢?就是遠遠超越人類的智能。
而 “奇點”這一詞在不同語境里定義不同,但通常和“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等詞有概念重疊。奇點的大致含義是,技術進步的速度會呈指數式增長,并且持續加速,最終量變產生質變,從而技術的發展會脫離人類的控制。
人們對于奇點的最終結局有截然不同的預想:悲觀主義者認為人類最終會被神一般強大的人工智能體消滅。
然而,樂觀主義者構想的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到那時,物質無限地豐富,人類獲得了了極大的自由;經過基因改造的人類彼此通過腦電波互聯在一起,形成如同太陽系般廣闊的蜂巢思維(hivemind),然而他們的思想也可能會上傳到一個硅制的烏托邦里。
注:蜂巢思維,即所有人都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連接在一起。
借助指數增長的力量,每一次翻倍所引發的進步規模將等同于先前所有翻倍帶來的進步之和,這種科幻小說里描繪的未來指日可待。
指數式增長是常被提及的說法。奇點理論的支柱之一就是摩爾定律:一塊芯片上所能集成的元器件數量,或者說芯片的計算力,每隔數月就會翻倍。假如保持這樣的趨勢,在未來的世界里,只須花一點點錢便可以擁有驚人的計算力。
人們認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的到來將會開啟奇點時代。根據奇點主義者(Singularitarians)的觀點,假如計算機足夠智能,它們就能夠理解自身的設計,甚至能夠通過改進對自身的設計而變得更聰明。如此迭代更新,這些機器將會依靠自身的智慧進化成神一般的存在。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奇點的存在。反對者指出,指數式增長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它不能永遠持續下去,因為技術發展有極限,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停止。比如著名的摩爾定律:芯片的計算力每18個月翻一番,價格降一半。這個定律左右了科技界很多年,但最近也因為遇到物理極限,開始放緩。
奇點主義者則反駁稱,實際上,現在還未達到一塊芯片所能容納計算元件數量的極限,但,即使摩爾定律的速度放慢,也不過是推遲了極限實現的時間,但并不意味著那偉大的一天永遠不會來。
另有一部分人認為,奇點不過是宗教信仰披上了新衣后對“千禧年主義”重新宣揚,晶體管和Wi-Fi取代胡子和閃電成為了千禧年主義追隨者的新武器。奇點主義和超人類主義的早期支持者尼克萊•費德洛夫相信那些死去的生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而不是神學手段復活,而那些虛擬現實的烏托邦看起來也確實像極了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