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即將進入高中課堂。近日,我國第一本面向中學生的AI教材——《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正式發布。目前,全國已有40所學校引入該教材作為選修課或校本課程,成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基地學校”。
無論承認與否,人工智能已經與我們的生活深度融合。從共享單車到無人汽車,從手機語音助手到各種人工機器人,從刷臉取快遞到微信身份證……這處處充滿科技感的日常生活事物,讓人對“創新科技讓生活更美好”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有科學家認為,“我們或許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而可以預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未來人工智能將與很多行業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換句話說,未來,人工智能知識或就像如今的互聯網知識一樣,成為人們知識結構的“標配”。在這樣的預測下,人工智能進入高中課堂的重要意義不言自明。
其實,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高校已經十分重視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創新工作,就在前些時日,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旨在更加深入地推動高校在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領域有所作為。學生在中學階段就了解掌握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識技能,既有利于人工智能知識的普及,也有助激發學生對人工智能學習的興趣,為高等學校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的拔尖人才奠定相應的基礎。
更進一步看,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賽場,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人才面臨著全球性短缺。因此,在當前人工智能引發的新一輪技術爆發中,誰能夠順應時代潮流,在教育上搶先一步、占據主動,誰就有很大幾率引領這一輪人工智能的創新浪潮。而人工智能進入高中生的知識范疇,可謂邁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一步,也足見國家對人工智能的重視程度。
須注意的是,畢竟高中生與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及學習目標有別,高中階段的人工智能知識學習還是應以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為主。只有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和富有創造性,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某種程度上,創造性正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所在。